□张燕
期思陂是我国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大型灌溉工程,比秦国的都江堰还早300余年,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在当地为官,发动百姓修建。
期思陂在我国水利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创造了古代引水灌溉工程的先河,是古人科学治水、用水的典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示这项千年水利工程的独特密码。
先来看看它的名字,“期思”,在如今的固始县蒋集镇附近、史河东岸,西汉时期归“期思县”管辖。“陂”,是池塘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工修建的、简易的小型水库,是整个灌溉系统的核心“蓄水池”和“调节器”。
再来看看它的技术先进性,其设计因势利导、精致巧妙:
选址上因地制宜。期思陂利用大别山北坡的来水及天然地势落差,在史河东岸固始县黎集附近开凿石嘴头,引水向北,称为清河,长约90里;又在下游史河东岸开渠,引水向东,称为堪河,长约40里。这两条130里的引水河渠成为期思陂的稳定水源。
布局上系统科学。期思陂采用“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清河、堪河作为主要的饮水渠道,像两条粗壮的“藤蔓”,蜿蜒于史河、泉河之间的狭长地带。沿着清河和堪河这两条主藤蔓,又开挖无数条大小不一的支渠,如同藤蔓的分支,连接各处修建的水陂塘,即前文提到的“瓜”。有了这套系统,灌溉用水由河入渠,由渠入陂,由陂入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灌溉的网络。
效益上兴利除害。期思陂在关键部位安闸垒坝,作为控制性工程。需要蓄水时,筑起闸坝,水通过渠道被引入陂塘中储存起来,干旱季节,水量减少、需要放水时,推倒闸坝,存储在陂塘的水就能顺着沟渠流入田间,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期思陂的建成及投入使用,使曾经收成全靠天的洪涝重灾区变成了“沃壤美泽”,老百姓美誉其为“百里不求天的灌区”。当地群众对这一工程代代流传,有口皆碑。在清河旁建有孙相公庙,用来纪念灌区的创始人孙叔敖。经过历代整治,至今仍发挥作用,成为梅山灌区的组成部分,梅山灌区的中干渠就是利用期思陂的旧渠道——清河渠改建而成。
从孙叔敖开创的期思陂,到如今灌溉面积达到98万亩的梅山灌区,2600年的灌溉历史,不断演进与升华,这项古老的水利工程,依然在谱写着润泽良田、造福人民的丰收乐章。
(作者单位:市河湖事务中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