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涛
从城市广场到青山绿水,从魔术幻境到非遗课堂,一场场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盛宴,在国庆中秋假期轮番上演,市文化馆精心策划的四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信阳有戏·小剧场国庆嘉年华”“非遗拾光·传习体验课堂”“文旅演绎进景区”“我们的节日”如火如荼地展开,让市民、游客在艺术浸润中感受家国同庆的澎湃热情。
绿水青山搭舞台 传统新韵两相宜
当舞台艺术“走出殿堂、拥抱山水”,信阳的景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文化生命力。10月1日,《茶乡幸福跳起来》的欢快舞步在鸡公山秋色中跃动。4日后,何家寨薄雾氤氲,豫剧《老子儿子弦子》高亢唱腔穿透山谷。演员何雪林刚卸下穆桂英戎装,激动难抑:“在山水间唱‘辕门外三声炮’,浑身是劲!”
在南湾湖畔孔雀岛露营基地,张玲玲一曲《祝福祖国》随湖风远扬。游人驻足拍照,记录山水与艺术交融的瞬间。《幸福中国一起走》《再唱洪湖水》等节目更点燃了全民热情。武汉游客陈先生全家沉醉其中:“多次来信阳,这次邂逅文化大戏,不虚此行!”
“在鸡公山听豫剧,在何家寨看茶舞,文化记忆便与风物牢牢绑定。”市文化馆负责人说。
“有戏”嘉年华 童心共成长
假期第一天,在市文化馆一楼小剧场,“信阳有戏”国庆嘉年华以别开生面的奇幻体验俘获童心。
儿童魔术剧《黄河奇妙游》拉开序幕。甲骨文光影流转、贾湖骨笛清音重现、铜钱穿越时空……魔术师挥动斗篷,带领小观众从殷墟畅游至《清明上河图》的汴梁街市。北宋都城拼图游戏、“包公断案”情景互动,让孩子们化身文化探险家。“文物竟能这么有趣!”一名家长感叹,沉浸式体验让黄河文明“看得见、摸得着”。
假期尾声,《爱丽丝的奇幻仙境》与《冰雪女王》连番登场。扑克牌士兵的滑稽追逐引发爆笑,冰雪女王艾莎用亲情融化冰封的画面更让全场孩子欢呼鼓掌。剧场化作大型成长课堂——爱丽丝的勇气、艾莎对自我力量的接纳,悄然播下善良与勇气的种子。
邂逅非遗时光 推动文化传承
国庆中秋假期,羊山新区博客小街的叶纸空间热闹非凡——市文化馆打造的“非遗拾光”传习体验课,用7天的精彩时光,为市民打开了一扇触摸传统技艺的大门。活动特邀多位深耕非遗领域的传承人,带来大漆髹饰、剪纸、石画、叶雕等特色项目。课上,传承人不仅教授技艺,更娓娓道来手艺背后的文化故事:从大漆千年不腐的匠心传承,到剪纸里的民俗寓意,从缉珠工艺承载的古典美学,到叶雕中“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思,再到掌握技法,最后让每个人完成属于自己的专属作品,收获了独一无二的创作成就感。
“非遗拾光”传习体验课通过“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有了温度与活力。7天里,叶纸空间每天人气满满,参与者带着亲手制作的非遗作品满载而归,不仅丰富了市民的国庆中秋假期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非遗的活态传承。
我们的节日 巧手做花馍
中秋前夕,“月满中秋·非遗传情”花馍制作体验活动在市文化馆温馨举行。50余组家庭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指尖生花:揉捏搓剪间,红豆点缀的玉兔、红枣装点的桂树跃然成型。小朋友张林熙高举作品雀跃展示。其母亲笑言:“一捏一揉都是心意,这花馍比月饼更甜!”茶艺师袅袅烹茶,氤氲香气中,亲子互赠花馍的温情场景,让非遗不再是展柜中的符号,而成为流淌于生活的文化暖流。“非遗是鲜活的智慧。”市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我们要做的是搭桥,让人人成为传承者、传播者。”
文化过节成新俗 融合之路谱新篇
从剧场奇幻之旅到非遗手作温情,从广场快闪的全民狂欢到山水舞台的艺术巡礼,市文化馆以多元形态激活城市文化基因。魔术活化文物、街舞碰撞英歌、豫剧对话青山——传统不再囿于形式,而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时代光彩。山水为幕、艺术为魂的“活态传承”,让文化记忆深植于地域风物,为景区注入灵魂,为艺术找到沃土。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传播者,文化自信在亲身体验中生根发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