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人一鼓一台戏


“咚咚锵!咚咚锵!”一声声浑厚的鼓点,仿佛自中原的田间地头亘古传来,穿透四百载光阴回响不息。这便是深植于信阳沃土的瑰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桥大鼓书。它亦有一个饱含泥土芬芳的别名:犁铧大鼓或梅花大鼓。

凝神细赏这门艺术:一位艺人,一鼓在手,端立于方寸之地。只见他一手敲击战鼓,掌控节奏;一手紧夹钢板(钢镰),铿锵作响。说白时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歌唱时引吭抒怀,苍劲悠扬。最令人称绝的,是艺人浑身是“戏”的表演!他忽而起身挺立,气贯长虹;忽而沉稳端坐,娓娓道来。身姿扭动似柳拂风,跳跃腾挪如虎生风。眼神流转间,顾盼生辉;手势翻飞处,意象万千。再辅以丰富多变的表情与声腔,一人之力,竟能幻化出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将故事中的才子佳人、市井小民、王侯将相演绎得惟妙惟肖,妙趣横生。

这鼓声里,蕴藏着中原大地的筋骨与体温。那响彻云霄的鼓点,其源头或许就藏在古老的田垄间,是农人歇息时信手敲击破犁铧,伴着汗水即兴哼唱出的心声。伴奏虽看似简单,仅凭鼓与钢板,其调门板式却如万花筒般变化多端,唱腔既优美动听,更浸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唱词尤显质朴亲切,如同邻里乡亲间的家常闲话,娓娓讲述着《劝家庭和》的温馨守望、《劝世文》的处世箴言、《十八岁的大姑娘》的青春俏皮、《龙王三姐拜寿》的奇幻传说……字字句句,直唱进黎民百姓的心窝深处。

从朴素的乡野土壤中萌发,承载着唐宋曲艺的悠远遗韵,平桥大鼓书以其炽烈的艺术生命力,一步步走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这“一人一鼓一台戏”的古老形式,正以它那不息不灭的“咚咚锵锵”之声,在信阳大地上持续敲响着跨越千载的人间悲欢与不朽传奇。

(本报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