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炜
信阳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实践,不仅是一次政策创新,更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深刻重构。我市以“5+4+3”行动框架为核心,将青年的成长需求与城市的发展动能紧密结合,有效破解了传统人才政策中“重引进轻培育”的问题。
在空间赋能方面,五大特色片区并非简单的功能区划,而是以场景化思维重塑青年的生活方式。高铁CAZ的“青创+潮流”生态、百花园区域的文化创意孵化、大别山青创中心的“产学研游”融合等,均体现了“工作即生活”的现代青年价值取向。此类布局跳出了“产城分离”的传统模式,使青年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自然融入城市发展脉络。
在服务设计上,四项工程精准回应青年群体的现实需求,举措值得肯定。“乐业”工程通过“身份证直贷”等方式降低创业门槛,“乐居”工程以存量房改造缓解青年住房压力,展现出对青年实际关切的深入把握。更为可贵的是,我市并未止步于物质层面的支持,而是通过“乐享”工程的文化活动与社群联结,满足青年对精神归属的渴望,这正是增强城市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在产业激活层面,三项计划凸显出对“轻资产创业”模式的前瞻性布局。青年文创计划的“揭榜挂帅”机制、家装“焕新”领域的绿色补贴政策,既契合国家战略导向,也为青年提供了低风险的创新创业空间。这种“政府搭台、青年唱戏”的模式,推动青年从政策受益者转变为城市共建者,实现了青年发展与城市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座城市的活力,归根结底由那些敢于追梦、勇于奋斗的青年来定义。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