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畅通,是最好的守护


——信阳人大十年立法系列回眸之四

□本报记者 向炜

“这条路,现在跑起来真得劲!”

秋日清晨,市区北京大街,晨曦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镶上金边,车流平稳有序地穿梭。刚送完一车新鲜的农副产品,货车司机王师傅把车停到路边的停车位上,准备吃早饭,边走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你是不知道,以前,这条路到高峰期就头痛,小贩见缝插针地摆摊,车子随意停!”王师傅手指着清晰醒目的交通标识说,“现在好了!对我们跑运输的来说,路通畅了,心气也顺了,效率高了,安全了,这就是最大的实惠!”

王师傅朴实的感慨,正是《信阳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最生动的注脚。

“发展快了,‘成长的烦恼’也不少”

这部让王师傅们“跑得顺气”的《条例》,其诞生源于信阳快速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难题。作为快速扩张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近年来,信阳城市道路建设日新月异,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激增,道路交通问题也随之显现,其中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滞后于实际需求就是其中之一。

信阳市城市道路情况特殊,市区和部分县有国道、省道穿城而过,如国道107、312穿过市区,省道337穿过息县、淮滨县县城,省道213穿过息县、光山县、新县县城等。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情况复杂。

“设施建设滞后于道路主体工程,一些规划设计不科学,‘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彼时分管立法工作的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詹玉锋回忆道。

“发展快了,‘成长的烦恼’也不少”。老城区“停车难”与“随意占”并存,有的红绿灯没有根据实际通行需要机械地设置时间,穿城而过的国道、省道管理职责交叉,城郊农民在街边摆卖农产品导致拥堵和脏乱……这些问题错综复杂,既影响通行效率与城市形象,又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立法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进行规范,厘清权责、补齐短板,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如何运用有限的立法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市人大常委会确立了清晰的思路:立足市情,聚焦问题,立“小而精、真管用”之法,不求大而全,但求精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决定将立法“切口”聚焦在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上。

2018年年初,在市委领导下,立法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小法”见证了民主与法治的步伐 《条例》虽篇幅不长,却意义深远。它是一部体现“小切口”立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之作。

从政府草案提交到市人大常委会两次审议,其间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开展调研走访数十次,广泛吸纳市县职能部门、资深律师和法学专家等社会各界意见,较大修改就有六稿之多。立法过程,是一场凝聚共识、精雕细琢的接力。

“首先遭遇的是‘范围’之争。”全程参与立法工作的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原主任冯桂荣介绍,草案最初名称未限定在‘城市’。立法调研显示,(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29条,解了“行路难”

□向炜

采访《信阳市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管理条例》的立法价值,起初以为会是枯燥的条文解读。直到听到货车司机王师傅那句“跑起来真得劲”,才恍然领悟,其价值正蕴含在市井街巷的烟火气息之中。

走访多个路口,记者印象较深的是市中心医院门前曾经的“堵点”、北京大街海洋馆路口曾经的“痛点”,以及信阳东站路边曾经的“乱象”。如今,隔离墩科学分隔人流与车流,秩序井然。交警表示“现在执勤反而轻松了”,这句话的背后,是一部法规带来的治理实效。

立法者的讲述更令人动容。那字斟句酌的严谨,那六易其稿的打磨——原来每一条看似平实的法规背后,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民生关切。

护栏上的广告牌清除了,道路更加整洁;穿城而过的国道有了明确管护,交通事故率显著下降。这些变化虽不张扬,却扎实有力,正如这部篇幅不大、仅29条的《条例》,并未追求大而全,而是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切实破解了“行车难”“管理乱”等突出问题。

采访结束时,望着井然有序的车流,记者深切体会到:当道路通畅成为常态,当推诿扯皮成为历史,这部《条例》便真正彰显了其立法价值。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的温暖与实效,却又几乎觉察不到它的存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