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明
甲辰年的中秋节,我是在北京孩子家过的。吃罢月饼,我漫步在高楼如林的院落里,从林隙间、楼宇间,或侧或仰,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楚天上的月亮,看着她把皎洁的清辉洒在茂密的枝叶上,在地上映出斑驳陆离的影子,让我想起了“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老家人习惯地把中秋节称作八月十五,还将其认作是上天专门犒劳人的“人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不需要敬天、敬地、敬祖、敬神仙,除了新女婿要给岳丈送节礼外,没有其他任何仪式。人们把美食做好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可以开吃,犒劳从春耕忙到秋收的自己。在其他节日里,可不是这样,人们把饭菜做好后,家中的男主人需要沐浴净身,然后恭恭敬敬地把饭菜摆在供桌上,请供奉的祖宗、神仙享用,烧香、燃纸、鸣炮,仪式完毕后,家人们才能进食用餐。这是我们老家民间约定俗成的规矩,每逢重大节日,必须先敬祖宗,祖宗不尝,家人们是不能动筷的。
据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掌管农业的土地神,看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劳作,不得休息,节衣缩食,生活十分艰辛,便言之玉帝。玉帝恤之,就将每年秋收将尽的八月十五定为节日,让辛苦了大半年的农民得以歇息,让平时舍不得吃的人们也享受一下美食。这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很符合这个节日的特征,不知从何时起,一直延续至今。
小时候,孩子们都喜欢过中秋节。因为,在这个节日里,秋收已接近尾声,家里有了新粮、新油,常年被困在土地上的大人们也能放上半天假,给家人做点好吃的。是日早晨,没有生产队长催促下地的哨声,只有家家户户开油锅的滋啦滋啦声,油锅响起,满村飘香。常年喝稀饭伴腌菜的孩子们也早早地起床了,围在灶台边上,眼睛盯着油锅,还没等到大人把食物从油锅里捞出来,一只只小手就伸了过去。现在回想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无外乎就是油条、糖糕、韭菜盒子之类的东西,但在那个时候,却是上等佳肴。
吃饱喝足,孩子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了,大人们就把挂在墙上的腊肉取下来,用文火炖在罐中。中午放学回家,还没走进家门,就能闻到诱人的肉香。不一会儿,大人们就将饭菜摆满一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鸡是现宰的,鱼虾是刚从池塘里捞上来的,鸡蛋还带有母鸡的体温,韭菜之类的蔬菜是刚从菜园里采摘的,大米白面也是由刚刚收割回来的稻麦碾磨出来的,除了腊肉之外,一切都是新鲜的。大人们一边品尝着新鲜的美食,一边对我们说,城里人现在还吃着从粮库里买来的陈米陈面,我们已吃上了刚下来的新粮。他们虽然生活得很体面,但不如我们年年先尝新。
到了夜晚,一轮圆月挂在天上,把整个村庄照得如同白昼一般。大人们在月光下围坐在一起,或谈论着收成,或聊着家长里短;孩子们则交流着节日的美食,或在草垛间、树林间,或在房前屋后玩着抓小鸡、捉迷藏的游戏。那时的农村没有月饼可吃,家有老人的,最多能吃上几块用雕有桂花图案的木制模子做成的粉子馍。不吃月饼,没有人去关心月亮,也就没有诗意的联想。因为,农民们常年被困在村里的一片土地上,一家人一起下地干活,一起收工回家,一起吃饭,一起睡觉,没有离别之痛,更没有思念之苦,自然也就没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情。
恢复高考后,我考入省城的一所大学,第一次远离亲人求学。中秋节那天,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块月饼,我拿着圆圆的、黄澄澄的月饼,不忍下口,想着远方的亲人不曾见过月饼,更没有吃过月饼,若能与他们共享,该有多好呀!我仰望着天上的明月,大有“我欲乘风归去”之冲动。回到寝室,怀着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立马写了一封家书,描述了第一次远离亲人过中秋的感受,最后借用苏东坡的诗句,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宽慰,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祝福远方的亲人健康平安。
改革开放后,农民们从固守的那片土地上解放出来了,老家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奔赴远方的城市务工挣钱。从此,我那个偏僻的小乡村,打破了一家人终年厮守的局面,也开始上演着一幕幕父子之别、母女之别、夫妻之别的场景。往日的热闹逐渐寂静下来,离别和思念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留守老人牵挂着儿女在举目无亲的城市如何生活,留守儿童思念着远在他乡的父母,在城市打拼的人更是深深地挂念着留守在家的父母儿女或妻子。“每逢佳节倍思亲”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诗情在乡村和城市之间渐渐生长,愈来愈浓,思念与被思念成了节日的主题,也淡化了节日的许多气氛。
后来,那些进城打工的人们,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熏陶,每到中秋节,都会往家里寄回几盒月饼,用月饼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吃着香甜的月饼,心里却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孩子们仰望着月亮问爷爷或奶奶:“爸妈所在城市的月亮也是这么圆,这么明亮吗?”爷奶便应声答道:“是的,你们的爸妈也一定在城市的月光下思念着我们,只是不知道他们舍得买块月饼自己吃不。”说着说着,祖孙们相拥而泣,流出了思念的泪水。
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后,电波载着城乡的思念与声音来回穿梭,大大地拉近了时空距离。中秋节的夜晚,动听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打破了乡村往日的宁静。孩子们一手拿着手机,一手拿着月饼,向远方的亲人描述着家乡的月亮和月饼的味道,并朗诵着“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的诗句,有的还化用李白的诗句,“我寄思念与明月,随君直到广深地”。从此,我那偏僻小乡村的中秋夜,不仅有了月饼,也有了诗意。
智能手机问世后,相距千里的亲人们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聊天了,想了,打开视频看一看,聊一聊;有事了,打开视频面对面地沟通一下。到了中秋节的夜晚,留守人打开视频对着乡村的月亮,打工者们对着城市的月亮,虽远隔千里,身在城市的异客可以看到家乡的月亮,留守人也能看到城市的月亮。
经过多年的打拼积累,他们手中有了票子,先后在家盖起了小洋楼,用上了自来水和煤气,也过上了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后来,为了让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有的在县城买了房,有的干脆把父母孩子接到所在的城市。中秋节的夜晚,月亮依然皎洁明亮,却孤寂地挂在天上,除了蝉鸣虫叫之外,整个村庄一片寂静。
乡村振兴的春风吹绿了广袤的农村大地,也唤回了在外务工的游子,我那偏僻的小乡村也渐渐地变美了。昔日的旧宅穿衣戴帽,既留住了乡愁,又美观典雅。围村的池塘波光粼粼,垂柳依依;通往各家各户的水泥小道也装上了路灯,种植了花草;村头的石碾、石磨、水车等景观小品,向人们讲述着豫南农耕时代的文明。有的还办起了农家乐,发展特色农业,吸引了许多城里人来休闲度假,吃农家饭,体验田园生活,曾经寂静的小乡村又热闹起来了。见此情景,那些昔日的打工者们无不自豪地说:“过去我们往城里跑,今天城里人却往我们这里来。”
中秋节的夜晚,人们对月把盏,说昔日打工的艰辛,话今天的幸福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明天。孩子们则高声地朗诵起清代缪思勃的《中秋》,“万古中秋月,年年看煞人。沧桑知几变,月色总如新。”稚嫩的童声伴着月饼的香甜将中秋夜的诗情送上了村子的上空,久久回荡,飘得很远很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