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部分穿城道路的交通功能与安全管理需求日益复杂。为使立法能更精准地解决当前最突出的矛盾,《条例》最终将适用范围聚焦于“城市道路”,以期集中资源,率先破解城市交通安全设施管理中的关键难题,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其次是“体例”之变。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指导下,立法团队大胆采用简易体例,不再分章,将内容合并后按逻辑重新排序,最终凝练为29条。这好比“瘦身塑形”,使法规更精炼、聚焦,也更便于操作。
参与立法的河南淳谨律师事务所主任孙慧慧认为,《条例》有效厘清了以公安交管为主、多部门协同的管理体制,终结了职责交叉与推诿扯皮现象;科学回应了停车管理等民生关切,体现了“疏堵结合”的治理智慧;立足信阳实际,精准聚焦,确保了法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这部《条例》生动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它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身边的具体问题切入,立法过程中广泛听取民意,充分论证协商,严格遵循程序,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扎实实践。用‘小切口’做出了‘大文章’。”孙慧慧说。
“我们这座城市真正变通畅了”
《条例》实施以来,受益的远不止司机。近日,记者在信阳市中心城区进行了探访。
在中山街的市中心医院与申碑路的丁字路口,以往无论是否高峰期都堵塞严重。卖红薯的摊贩、去医院看病的群众、进出医院的车辆交织,喇叭声、催促声不绝于耳,让负责周边执勤的交警、城管工作人员一度都很无奈。
“我们拆除绿化带增加了一个车道,在路口设置隔离墩进行硬隔离,只允许行人通行,车辆只能右转,方便了群众看病。”市交警支队浉河勤务大队副大队长甘中金介绍,“《条例》让我们有法可依,这个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记者驻足观察发现,车辆行人各行其道,有序通过,再无往日拥堵现象。
同样的场景在北京大街海洋馆路口重现。这里过去动不动堵成一锅粥,每年都发生多起伤亡事故。“《条例》实施后,我们拆除绿化带,规范为十字路口,增设红绿灯。2023年以来,除小型事故外,再未发生恶性伤亡事故。”陪同采访的市交警支队副支队长尹垵均介绍。
据了解,《条例》清晰明确责任单位后,交警部门以治堵治乱为重点,一方面对市中心医院周边等38处不合理路口推进微改造,全面提升通行条件,科学调整信号灯配时和标识标线,全面建设行人过街、机非分离、人车分离等安全设施,解决内部循环畅通问题;另一方面铲除了申城大道等多个路段影响通行的停车泊位,做到还路于民。
作为城市窗口,信阳东站过去的交通秩序屡被诟病:车辆需绕行桥洞,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接送乘客随意停放,一停就是一大片,乘客过马路也是“人从众”模式,随意性非常大。虽然交警、城管、运管部门都管,但结果是都管不好。
“《条例》实施后,我们取消绕行路线,调整警亭位置,增加红绿灯,安置隔离桩。”市交警支队羊山勤务大队副大队长杨利杰说,“规范建设后,各行其道,大家也都习惯成自然了。我们执勤工作量反而减轻了。”
在申城大道,一位商户店主告诉记者:“过去没有法规约束,在护栏上晾衣服、挂广告牌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这种现象绝迹了,我们的城市真正变干净了。”
从老城到新城,记者沿途未见一处违规广告牌,所有护栏干干净净。《条例》带来的城市管理提升,堪称一劳永逸。
采访回去的路上,车辆一路畅通,记者不由感慨,这部《条例》的诞生,如同在信阳城市交错的脉络中精准嵌入了一块坚实的制度基石,默默守护着每日川流不息的平安与有序,也见证着信阳人大在推进治理现代化征程上的坚实足迹。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