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深耕为农服务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市供销合作社“十四五”期间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胡俊杰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十四五”发展期间,市供销合作社坚持“为农、务农、姓农”,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扎根农业农村,聚焦主责主业,深化综合改革,强化机制创新,持续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全市“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供销社综合改革中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省供销社系统综合考核优胜单位第一方阵前列。

做好农资保供稳价,保障粮食安全

市供销合作社扛稳产粮大市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开展“绿色农资”行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农资保供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储备充足、质优价廉、服务高效的农资经营主渠道。成立全市农资集采集配联盟,实现厂家直购、网点直销、田间直送,平急综合统筹,全域合理调度,全力保障农业生产,有效降低农民采购成本5%以上。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积极申报国家战略性农资储备库建设专项债项目。推动光山县、淮滨县、固始县等县区试点推广配方肥,亩均减少化肥使用量8%。

提高社会化服务质量,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

市供销合作社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成立“市级企业为龙头、县级社为主体、基层社为阵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盟,构建“市级龙头+县级农服公司+社会服务主体”服务网络,开展“耕种管收储加销贷”全链条式服务,年服务面积超300万亩次,塑造了“农民外出打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服务品牌。积极推进为农服务中心示范县建设,争取省级财政2000万元,自建、联建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21个、生产性为农服务中心70个,将服务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为农民近距离提供“6+N”系列服务。围绕全市“6+6”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导力量,放大信阳特色经济效应。按照全市农事服务中心“1+1+N”建设布局,搭建供销社“信农服”数字平台,实现线上点单、线下服务。

提升农产品流通质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打造农产品流通大平台,建立农产品外销“快车道”。积极推进光山县等4个省级县域流通强县试点,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乡联村,建立农产品上行渠道。抢抓“612”公共型农产品冷链节点城市机遇,按“1+2+3+N”布局建设三级冷链物流网,解决农产品“一季产、四季销”问题,降低农产品的损失率,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搭建“信农拼”平台,打造信阳人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平台,年销售额1.5亿元。深化苏信合作,建成大别山(信阳)名优农产品体验馆,实现销售额300余万元,达成产销协议6500万元。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助力农特产品入湾出海。

拓展基层社服务阵地,完善组织体系

为“当好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整合优化各类资源,对基层供销社进行资源、人才、产业赋能,扩展服务阵地,增强服务能力,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力开展“党建引领、村社共建”,建立“供销社+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发展模式,三方联动、共同发展,通过党建引领、组织赋能、产业带动,实现供销社有作为、村集体有效益、农民有收入,探索用经济手段参与乡村治理。在浉河区、平桥区等地打造18个“村社共建”联片试点,推动7个县级社实现“县基一体化”管理,建成10个“全国千县千社质量提升行动”示范基层社。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打造信阳供销模式

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对标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夯实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经济基础,聚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核心动能”。推进社有企业“三新”业务发展,建立“农资+”“电商+”“冷链+”服务新模式,通过数字赋能,让企业发展装上强劲“引擎”,农业科技服务实现“手机点单”、中央厨房配送延伸到食堂和餐桌、农副产品冷藏运输“朝发夕至”。强化供销社系统企业的上下联合,推动央地共建、省市联动,与中农集团联合共建,推进“绿色农资”升级行动,研发茶叶专用肥,提高信阳茶产业发展质量。与中农批集团合作,推动信阳大宗商品进入中农批全国市场销售网络,促进信阳农产品增产增效。与中再生公司共建静脉产业园,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截至目前,市供销合作社已建成市级农资集采集配中心1个、县级配送中心7个,发展77个农资经营网点,完成储备销售农资2.6万吨;建成11个省级综合性为农服务中心,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300多万亩次;推动165家企业入驻“832平台”消费帮扶,建设消费帮扶专馆专区52个……

这些数字背后是信阳供销人五年来不懈的努力和付出,展现了供销人“为农、务农、姓农”的情怀和担当。市供销合作社将秉承为农服务宗旨,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大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