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法治“绣”出城市美好画卷


(上接第一版)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共六章五十五条,明确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规范了市容管理、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等具体内容,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细细翻阅这部法规,人们会发现其中没有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反而像一本实用的城市生活指南,将老百姓日常关心的身边事都转化为具体的法律条文。

周明琴的便利店门口悬挂着蓝色的“市容责任区”牌子,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她的责任范围。“以前觉得市容是政府的事,现在明白商户也是城市环境的维护者。”她笑着说。《条例》实施后,隔壁小吃店安装了抽油烟设备,流动摊贩被规范引导至便民点,店前环境焕然一新。让她惊喜的是,环境变好后,生意也比以前更红火了。

环卫工作也迎来全面提升。“《条例》实施后,环卫设施大幅增加,我们制定了规范化作业流程。”平美环卫公司办公室主任唐如峰介绍,现在,环卫车辆每天定时定点收运垃圾,实现了垃圾不落地的目标。

《条例》明确的责任区制度,使各方责任界限更加清晰。华夏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朱文静表示,“现在开展环境卫生工作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商户、驻区单位都能各司其职。就连破产企业宿舍区长期存在的‘破烂堆积’难题,也都得到了彻底解决。”

此外,《条例》还有效推动解决了宠物管理、乱贴乱画等长期难题。社区里设置了宠物粪便收集箱,配备了便民广告栏,既满足了居民需求,又维护了市容整洁。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让市民感受到立法者的用心。

“地方立法就是要立足本地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真正造福百姓。”河南申威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魏立认为,“这部《条例》的落地实施,让我们找到了法治建设与民生改善的最佳结合点。”

烟火里,溢满生活的新诗意

《条例》带来的改变,安静却充满力量。信阳的街巷早已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是变成了烟火气息与诗意生活相融合的宜居空间。

浉河两岸,碧波轻漾,垂柳依依,市民悠闲漫步于滨水绿道,尽情享受着清风拂面的惬意;老胡同里,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石板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老友相对而坐,悠闲对弈,细语漫谈着岁月静好;百花园中,四季繁花次第绽放,宛如铺陈的调色板,孩童们欢快的笑声在空中荡漾;街头茶摊旁,信阳毛尖氤氲着沁人香气,邻里围坐品茗畅谈,幸福时光在茶香中缓缓流淌……

而这背后,离不开科技赋能城市治理的悄然进步。《条例》实施以来,数字化城管平台逐步建立起智能监控、网格化巡查与快速响应机制,如同一张无形却高效的“治理网”,让问题发现更及时、处置更精准,推动城市管理迈入智慧化新阶段。

《条例》不仅逐步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的文明素养。

“最令人欣慰的是看到市民观念的深刻转变。”浉河区城管大队市容中队队长蒋世伟深有感触,“过去不少管理事项缺乏明确依据,执法过程中常会遇到群众对合法性的质疑。现在《条例》对流动摊贩、出店经营、私搭乱建等行为都有了清晰规定,我们开展工作更有底气,群众的接受度和配合度也明显提高。”

“以前,沿街商户总是随意倾倒垃圾,耐心劝导后仍不见改善。”市区健昇路的环卫工人林琴也真切感受到了变化,“如今,通过宣传教育,商户们大多能理解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对这条路,就要像我们的家一样来维护。”

8年来,《条例》已成为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法治保障。截至2025年,信阳市累计依法整治背街小巷356条,拆除违法建筑47.5万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达到48.6%,市容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信阳市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定期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调研等方式,持续推动法规落地见效。立足新时代新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霞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强城市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用法治力量助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立法调研到法规出台,从执法实践到全民守法,这部《条例》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却将法治的种子深深植入信阳的街巷肌理,生长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果实。

一部《条例》改变一座城的故事仍在续写,如同浉河之水静静流淌,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与人们的生活。法治如针,民生如线,一针一线“绣”出信阳的市容新貌,也让这座城市在法治的护航下铺展出更加绚丽的时代画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