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息县夏庄镇的田野间,时常可见一辆警用电瓶车穿梭在乡间小道,车的主人是现年46岁、扎根乡村21年的汪桥警务室社区民警张海,和他一直相伴的还有那本写满字迹、已经磨损的笔记本。28平方公里辖区、5个行政村的平安和辖区群众的冷暖,都被他细细记在这本“民情账本”里,也落在他日复一日的脚步中。
化解矛盾的“活地图”
“扎实的走访是做好社区警务的第一步。”2023年年初,刚担任社区民警的张海在了解辖区情况后,语气坚定地说。
汪桥警务室下辖5个行政村、59个村民组,户籍人口1万余人,常住人口仅3000人左右。“空心村”里留守的多是老年人,邻里纠纷、土地矛盾时有发生……
张海按照先小村后大村的原则制定了走访计划,在村干部陪同下逐村逐户登门。为了见到更多在家的群众,他摸索出“错时工作法”;为了摸清辖区情况,他手绘平面图,逐一标注治安要素。
这看似“笨拙”的付出,在关键时刻却发挥了巨大作用。
2023年9月的一个周六下午,正在所里值班的张海接到辖区冯寨村村民陈某的紧急电话。远在广东的陈某与老家的妻子范某争吵后,范某扬言要轻生,随后电话就打不通了。危急时刻,张海瞬间翻开那本“民情账本”,精准找到范某邻居的电话,请其立即帮忙上门查看。当他和同事赶到时,见到范某脖子上有明显勒痕,正是这关键的“邻里接力”救回了一条性命。范某母亲得知原委,感激涕零。
2025年以来,张海和同事走访群众850余人,建立“一户一档”152份,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5起。那些2023年张贴的联系方式,如今早已成为群众心中“有困难找警察”的暖心凭证。
“多管闲事”的贴心人
“社区警务的根,扎在为群众办实事上。”这是张海常挂在嘴边的话。
走访中,常有老人咨询慢性病报销、低保申请、建房手续……张海从不含糊,总是第一时间联系乡镇职能部门,问清流程和所需材料,再逐句告知群众。“咱们多打一个电话,群众就能少跑几趟路。”
2025年5月,冯寨村村民冯某找到张海,一脸愁容:女儿的前男友林某在广东江门多次骚扰威胁,即便民警电话警告,林某仍仗着距离遥远态度嚣张,一家人被搅得不得安宁。
“绝不能让群众受了委屈还没处说理。”张海当即联系广东江门警方,打破地域办案壁垒,反复沟通案件细节。最终,林某被依法行政拘留7日。法律的制裁让林某彻底收手,冯某一家的生活重归平静。感激不尽的冯某全家,专程到派出所送上锦旗。那鲜艳的红色锦旗,是对张海为民担当最生动的褒奖。
善借民力的“巧工匠”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张海深谙这个道理。
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由村干部、网格员、党员、退休教师、人民调解员组成的社区警务团队,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让社区治理从“单打独斗”变成“众人拾柴”。
今年4月28日晚,辖区某村村干部打来电话:辖区某农业公司被20多名贵州籍民工围堵讨要工资,双方情绪激动,冲突一触即发。
张海带领民警赶到现场时,民工们正堵在公司门口,高声讨说法。他立刻想到警务团队里的调解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范文田、范红旗最擅长处理这类纠纷。张海当即请两位调解员出面,把双方请到夏庄司法所。从晚上8时到次日凌晨2时,6个小时里,张海和调解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法律角度分析利弊、明确责任。最终,公司承诺分期支付工资,民工们也同意了方案,一场可能升级的群体性事件,在多方协作下被成功化解在萌芽状态。
如今的汪桥警务室辖区,巡逻防范有群众参与,安全检查有商户配合,“五防”宣传有志愿者助力。2025年以来,警务室已组织巡逻防范150余人次,开展安全检查30余次、“五防”宣传80余次,辖区治安越来越好,群众的安全感节节高。
“社区工作没有完成时,服务群众永远在路上。”张海说。在守护平安的路上,他将继续带着那本磨损旧的走访笔记本、骑着警用电动车穿梭在乡间,用初心守护一方安宁,用真情温暖万家灯火。
记者手记
笔记本里的“民生温度”
□段黎明
一本磨损的走访笔记本,记录的是辖区百态,承载的是为民初心。社区民警张海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最“笨拙”的脚步丈量责任,以最质朴的行动传递温暖。
张海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笔下,更放在心上。从紧急寻人挽救生命,到跨域协作化解骚扰,再到联动民力平息纠纷,每一件看似琐碎的“小事”,都是他眼中关乎群众安危的“大事”。那密密麻麻的字迹,是他对辖区的熟稔,更是群众对他的信任;那张贴在每户门口的联系方式,不是简单的告知,而是24小时在线的承诺。
没有先进的数字化工具,他便以“民情账本”为依托;警力有限,他就善用民力搭建共治桥梁。张海用实际行动证明,基层民警的价值,就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里,每一次及时的帮助中,每一份守护的坚持间。
这本笔记本,早已不是普通的记录载体,它是警民同心的见证,是万家灯火的守护者,更是一名基层民警用责任与担当书写的“民生答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