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家庭药箱里的常备药是否过期?朋友圈的“神药”宣传能否轻信?社区药店的执业药师是否在岗?这些看似细微的问题,实则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健康底线。在2025年“药品安全宣传周”到来之际,“药品安全 监管为民”的主题不仅是监管部门的责任宣言,更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守护的健康契约。
药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底线,监管部门的“铁腕”与“智慧”缺一不可。从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实施到药品追溯体系全覆盖,从飞行检查常态化到“互联网+监管”模式创新,监管部门以“零容忍”态度筑牢安全防线。但面对制假售假手段翻新、网络售药监管难题,仅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远远不够。正如淮河治理需要上下游协同,药品安全治理也需构建“企业主责、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立体网络。企业作为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必须将道德血液注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从原料药质量控制到成品检验放行,从冷链物流管理到不良反应监测,每个环节都是生命防线。当企业把合规内化为发展基因,安全才有真正的源头保障。
药品安全宣传周不是终点,而是全民健康素养提升的新起点。公众既是药品安全的受益者,更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老年人要警惕“免费义诊”背后的假药陷阱,年轻人需防范社交平台的虚假医药广告,家长应学会识别儿童用药的禁忌成分。当乡村诊所的医生能准确识别过期药品,当社区大妈懂得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慢性病药物,当每个家庭都建立起科学的药箱管理习惯,涓滴之力必将汇聚成守护生命健康的磅礴力量。这既是监管为民的初心所在,更是健康中国建设最坚实的根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