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点儿在稻浪间蹦跳,弦音贴着田埂流淌。乡民们卸下锄头,将三块门板往晒谷场一架,暮色里便绽放出生活的欢歌。这光山花鼓戏,原是豫南沃土上野生的藤蔓——民间小调、山歌融着楚韵黄梅,又汲取了汉剧曲剧的清泉,在民间流传的200多年光阴里,它被酿成了醇厚乡醪。
“光山花鼓”是草根蓬勃的艺术,戏班轻盈,演员却一专多能,农时握锄,乐时登台。那独特的道白最是鲜活:韵白带着古意,口白是热腾腾的土腔俚语,仿佛邻家絮语;而丑角数板道白一起,诙谐俚语便惹得满场前仰后合,把人间烟火淬炼成戏台珍珠。土语乡音里奔涌着最朴实的喜怒哀乐,唱出的戏文从田垄巷陌直钻入人心窝里去。
20世纪50年代,《夫妻观灯》一路唱进中南海怀仁堂,赢得满堂喝彩;新世纪,《顶椅》《夫妻观灯》新姿焕发,在省人民会堂夺得金奖,一纸“金名片”辉耀四方。而最深的根基,永远扎在文殊乡的沃土上。这里被誉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花鼓戏班、皮影班社、大鼓花会……如春笋散落乡野。农民、医生、教师,卸下日常便是粉墨登场的角儿,年复一年,锣鼓点敲打着这片土地,乡邻的笑声汇成了最壮阔的喝彩。晒谷场上糙手演尽细腻,一腔炽热唱过春夏秋冬,这方水土上永不落幕的草台,早已是光山人血脉中温热的节拍。
泥土里绽放的凤仙花,质朴自有惊世风华。如今,光山花鼓戏这一非遗瑰宝又绽放出新光彩:大型革命题材剧目《花山寨》唱腔苍劲有力,翻腾跳跃的武戏扣人心弦,将那段追求光明、无畏牺牲的历史画卷徐徐铺展。花鼓古韵与革命精神在《花山寨》中水乳交融,既是红色记忆的深情回响,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青春接力——当年轻的身影被它深深打动,传统艺术的传承之路便拥有了照亮未来的恒久光芒。
(本报记者 周涛 袁野 整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