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建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格”中暖心事 传递幸福情


□本报见习记者 江玉坤 通讯员 熊风

不久前,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浉河区金牛山街道华森社区的宁静。有居民反映:“40号楼有浓烈的燃气气味,可能是74岁独居老人盛某某家里发生泄漏了。”

刚端起饭碗的第四网格专职网格员吕金莲接到通知,立刻放下手中的餐具,顾不上擦拭嘴角,一路小跑赶往现场。到达老人家中后,她凭借日常培训积累的应急知识,沉着冷静地展开行动,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并开窗通风,在10分钟内消除了爆炸隐患。

这样的快速响应在该社区数不胜数……近年来,该社区深耕基层治理,以网格党支部为核心,建强“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自治梯队,层层“织网”,处处“有应”,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

社区网格员们凭借着“熟人、熟门、熟路”的天然优势,在街坊四邻间“说得上话”,在邻里矛盾时“搭得上桥”,在家长里短中“办得成事”,从而让服务范围延伸到社区各个角落。

“邻里一家亲”的团结氛围带动着群众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使居民自治的“功力”得到有力施展,从而让群众在家长里短中凝聚共识,在邻里互助中升华情感。

华森社区的形成源于一段“激情奋斗”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木工机械厂为主的一线工人、青年学子、党员干部等,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来到金牛山安家落户,投身木工机械厂建设。

彼时,语言不通、饮食差异、风俗隔阂成为摆在眼前的现实难题。一位参与建设的老人回忆:“刚来时,东北话和河南话难以互通,甚至连包饺子是否放糖这样的琐事,都能因文化背景不同引发一番争论。”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既孕育了民族团结的种子,也提出了多元文化融合下的治理课题。

现如今,走进华森社区,“红石榴小屋”格外醒目,墙上的标语让人驻足,“小到堵修装,大到红白事;解决急难事,方便千万家”。

“多元”已融为“一体”,“外来客”已变为“自家人”。居住在华森社区的汉、满、回、蒙古等10个民族的居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针对社区特点,街道党工委指导社区党支部,建立起“民生诉求收集—分类研判—闭环办理”工作机制,借助“党建+大数据”的创新模式,有力推动了党的组织优势有效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以前有个家长里短的事情都要跑好几趟,现在下楼进了社区就能办。”少数民族居民马师傅的话道出了便利。这些阵地不仅是服务窗口,更是情感纽带——老人们在这里教剪纸,学生们在这里表演民族舞蹈,每月的“民族电影夜”现场总能坐满观众……

治理的温度浸润在每一件民生小事里。从“红石榴小屋”的热茶到“15分钟民族团结圈”的便利,华森社区正描绘着党建引领民生安康、民族和睦的生动图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