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仁心妙手“抗癌兵”


——记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一病区副主任韩小兵

编者按:巾帼竞芳华,红旗映申城。近日,“河南省三八红旗奖”榜单揭晓,我市3个集体、11名个人光荣登榜。她们虽来自医疗、教育、基层、企业等不同领域,却同样以卓越之姿,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业绩,绽放出新时代信阳女性的璀璨光芒。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获奖者卓越贡献的崇高礼赞,也是对我市妇女工作成效的集中检阅。为彰显榜样力量,致敬巾帼担当,即日起,本报特推出“红旗映初心 巾帼建新功”专栏,持续刊发她们的动人故事。愿她们的事迹如春风,激荡你我之心;如星火,引燃奋进之力。共同见证“她”风采,汇聚“她”能量,为谱写“两个更好”信阳新篇章贡献温暖而坚定的巾帼力量!

□本报记者 时秀敏

在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的走廊里,总有一个脚步匆匆却目光坚定的身影。她,就是患者口中的“暖心医生”、同事眼中的“科研尖兵”韩小兵。

从医15载,韩小兵以精湛医术托起生命希望,以女性柔情温暖无数家庭,在抗击肿瘤的战场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巾帼篇章。

在微观世界里为生命“排雷”

“肿瘤治疗,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韩小兵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肿瘤内科一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她深知“精准”二字的分量。从郑州大学医学院到南方医科大学,再到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淬炼,她一步步夯实医学根基,最终选择来到老区信阳,投身肿瘤防治一线。

韩小兵主攻个体化精准治疗,尤其在粒子植入、微波消融等前沿技术上不断突破。这些技术如同在微观世界里“排雷”,既要胆大心细,更需技术创新。她主持2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1项市级专项课题,发表3篇SCI论文,获2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始终站在肿瘤治疗的技术前沿。

“韩主任是做科研最拼的临床大夫之一。”同事这样评价。深夜的办公室灯常亮,假期的实验室也有她的身影。她说:“患者等不起,我们必须跑得更快。”

在至暗时刻做患者的“引路人”

“别害怕,我们一起想办法。”这是韩小兵对患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年接诊量超7000人次,她始终坚持以心换心,用通俗的语言化解患者的恐惧,用耐心的倾听抚慰家属的焦虑。

一位患者家属动情地说:“韩医生从不敷衍,哪怕一个问题反复问,她也从不厌烦。见到她,我们就觉得有了主心骨。”她常说:“医生一句温暖的话,也是一剂良药。”这份信念,让她成为患者迷茫时最可靠的“引路人”。

疫情期间,韩小兵主动请缨进入隔离病区,连续奋战45天,救治79名患者。摘下口罩,满脸压痕;脱下防护服,浑身湿透。她却说:“那是职业赋予我的勋章。”

在多重角色中传递“她温度”

她是医生,是党员,是母亲,更是“医护妈妈”志愿者。多重身份背后,是她对生命不变的热忱与责任。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常常深夜加班回家后继续辅导孩子功课;作为党员,她定期走进社区开展肿瘤防治科普和义诊;作为“医护妈妈”,她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她用行动证明:女性的力量,可以既刚且柔,既专业又温暖。

“她就像一束光,照亮别人,也点亮自己。”韩小兵用每一天的脚踏实地、每一刻的真诚对待,在肿瘤内科这片“战场”上,为患者点亮生命的灯……

记者短评

微光彰显“她力量”

□时秀敏

韩小兵医生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医者,手中既握有科技之锋,能精准破开病魔的壁垒;心中也怀着仁爱之光,愿温柔照亮患者的黑夜。

在她身上,“医生”与“女性”两种身份交织出格外动人的力量。她能奋战于隔离病房45天,也能俯身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能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也能耐心解释一句“别怕,有我在”。这种刚柔并济、专业且温暖的现代巾帼形象,生动诠释了何为“柔肩担重任,微光成炬火”。

她不像传统叙事中那种单方面奉献的“英雄”,而是一位从容行走于多重角色之间的真实女性——是医生,是党员,是母亲,更是她自己。这种平衡与坚韧,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也最应珍视的女性力量。

韩小兵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她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而是她在15年的日常中,始终选择多付出一份耐心、多坚守一份责任、多传递一份信任。而这,恰恰是最平凡的伟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