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实 习 生 王小方
2010年,李双凤来到离家30多里的罗山县周党镇前乡小学任教。从教15年来,父亲生前夜晚伏案备课的身影、“教书是良心活儿,多一分心思在孩子身上,他们就多一分光明”的谆谆教诲,以及父亲离世时学生们红着眼眶的声声感谢,始终铭记在她心里。父亲的言传身教,淬炼出她有如磐石般坚定的教育初心。
在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山村学校,李双凤每周骑着电动车在山路上多次往返。春日晨露打湿裤脚,严冬寒风刺痛脸颊,雨雪后路滑摔跤,这些从未让她萌生半分退意。然而,这位在工作中从不退缩的老师,也有软肋。作为全校唯一未婚且住校的女教师,夜晚曾是李双凤的“噩梦”:附近有一位精神状态欠佳的男子总爱四处走动,天黑后,周边的田地、矮墙在她眼里都透着危险;她把二楼带防盗门的电脑室改成临时卧室,天黑就用桌子抵着门,即便如此,恐惧仍让她夜夜难眠,她开始频繁头痛,甚至晕倒在讲台上。
“爱心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这是李双凤的信条。每接新班,她都会通过观察、沟通和家访,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生活境遇。刚开学时,轮到所带的班级打扫学校厕所时,同学们面对又脏又臭的环境都犯了难。她二话不说,拿起拖把,先打扫完女厕,又走进男厕,一边打扫卫生一边跟同学们讲述王进喜的故事。于是,同学们也纷纷拿起工具,干劲十足。
“教师妈妈”的称呼,缘起学生小罗。有一次学生“告状”:“老师,小罗骂您!”一问才知,所谓的“骂”,竟是小罗说“李老师是我妈妈”。小罗的母亲早逝,父亲常年在外务工,与爷爷相依为命。了解到小罗同学的情况后,李双凤红着眼眶说:“如果这是‘骂’,我情愿被所有孩子这样‘骂’!”李双凤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小罗在教室里发高烧,联系不上爷爷,李双风背起孩子就去诊所。雪地里,小罗意识模糊中一遍遍轻唤“妈妈”。几天后,小罗拿着32元医药费还给李双凤,她没收并笑着说:“这是给勇敢小战士的奖励。”爱,就这样悄然治愈了孩子脆弱的心灵。
如今在龙镇小学任教的李双凤,面对众多留守儿童和家庭困难学生,更主动将“教师妈妈”的责任扛在肩上。2024年冬季,看见小丁同学衣着单薄、双手长满冻疮,她第二天就买来羽绒服、手套和袜子;双腿残疾、无法到校的小娟,成了她的“牵挂”——她经常利用午休时间,每天往返于学校与小娟家之间补课。山路崎岖不说,有时还会遇到恶犬追吠,可当她看到小娟捧着课本笑盈盈的样子,听到那句“下次啥时候来呀”的期盼声,她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李双凤始终以匠人般的专注打磨每一堂课。“让数学会说话”是她的教学信条:为了让几何图形不再抽象,她自掏腰包购置教具;为清晰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推导过程,她跑遍县城的五金店、木工坊,找师傅定制可拆解的磁质教具;单元测试后,她会用不同颜色标注错题类型,旁边还画上加油的小表情,像给错题穿上“彩色小外衣”。看着孩子们亲手拼接模型、改正错题时,眼神从迷茫到豁然开朗,瞬间“亮”起来。
“扎实的学识是教师站稳讲台的根基。”这是李双凤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来,她坚持练习“三笔字”,自费开通线上教学平台,跟着名师研磨课例;她曾连续一个月熬夜查资料,整理出2万多字的教学笔记,只为探索更有趣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口算能力,她给每个孩子买了“口算闯关本”,用盖小红章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在她的带动下,班上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学风越来越正,同学们的成绩也稳步提升。
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李双凤不仅要教好每一位学生,更要带好每一位新教师。她常和年轻教师交流教学心得、分享工作经验,盼望着这些“新鲜血液”快点成长,一起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她还请当律师的丈夫抽空给全校学生上义务法治课,为他们提前筑起法律“防火墙”,让法律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李双凤用“敬业”守住了课堂,却没能时时守住母亲最需要的陪伴。2019年6月的一个清晨,母亲打来电话,说肚子疼了一夜。因学生临近期末,她并没有立刻回家。后来母亲被检查出重症胰腺癌。医生的责备压得她喘不过气,但她仍咬牙扛起沉甸甸的两头:一边是学生的学业,一边是母亲的病床。
自从踏上乡村教育的沃土,李双凤时刻谨记冰心先生的话:“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边,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乡村教育的路,并非铺满鲜花,但她以爱为灯,把孩子们的求学路照得亮亮堂堂,在乡村教育的沃土上辛勤耕耘,书写着一名乡村教师的无悔人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