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今年9月是全国首个科普月,本版特开设“科普我来讲”专栏,让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走进大众视野。希望通过这个专栏,能让更多读者重新发现身边那些习以为常却又暗藏玄机的事物;更期待它能像一粒种子,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智慧的果实。
□曾明明
每逢汛期,当暴雨倾盆而下,江河水位急剧上涨时,总有一个“大家伙”在默默守护着我们——它就是水库。它不同于堤坝仅能被动抵御,而是如同一位智慧的管家,凭借“拦、蓄、放”三种手段,将凶猛的洪水转化为温顺的溪流。
水库的第一道防线是其巨大的库区。当洪水像脱缰的野马奔涌而来时,水库就像张开双臂的巨人,先把洪水揽入怀中。比如一场能使河流瞬间涨水3米的暴雨,水库可拦截其中70%的水量,使下游的水位涨幅迅速降至1米以内。这就像给洪水装了一个缓冲垫,原本可能冲毁房屋的冲击力,被库区悄然化解,让下游城镇得以在安稳中应对汛情。我国长江三峡水库在2020年汛期曾创造过单次拦蓄超70亿立方米洪水的纪录,相当于350个西湖的水量被稳稳锁在库区。
更为出色的是水库的“错峰”功能。洪水往往是多波接连而来的,就像春运期间拥挤的人潮,若不加以疏导,极易造成叠加灾害。水库会先将第一波洪水引入库区暂存,待下游河道将前一波洪水排泄得差不多后,再逐步将其放出。这种“分时放行”的方式,能使下游河道始终维持在安全水位,如同交警疏导车流,避免了“交通堵塞”式的洪涝灾害。2022年珠江流域遭遇持续强降雨时,飞来峡水库通过精准错峰,将下游河道的洪峰水位削减了1.2米,避免了广州、佛山等城市的低洼地区被淹没。
你知道吗?水库的闸门其实是“会算账的大脑”。工程师们会依据上游降雨量、下游河道容量,乃至天气预报,精确计算出每小时的放水量。比如,预计未来3天有大雨,水库就会提前开闸泄掉一部分水,空出的库容就像提前整理好的行李箱,恰好能容纳新的雨水。
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溢洪道,实则是水库的“安全出口”。当水位超过警戒值时,多余的水会通过溢洪道闸顶溢流而出,既不会让水库“超载”,又能避免下游遭受灭顶之灾。这就像家里的安全阀,既保证供水,又防止水管爆裂,是水库最后的安全屏障。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库的调度系统更加智能。卫星遥感监测降雨量、无人机巡查库区、计算机模型实时推演洪水走势,让这位“防洪管家”的决策越来越精准。下次路过水库时,不妨多留意那些静静矗立的堤坝和闸门。它们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建筑,更是守护家园的隐形卫士。
(作者单位:泼河水库事务中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