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俊杰
在信阳的水田里,正上演着一场“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稻渔产业的绿色革命。在这片拥有300万亩宜渔稻田的富饶土地上,信阳农林学院以应用型办学定位为支撑,通过校地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为稻渔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政校企联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信阳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稻种植面积,但存在传统种植模式效益有限,人才结构性短缺、产业链协同薄弱的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信阳农林学院与信阳市政府、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各方职责,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信阳农林学院整合水产、农学、食品相关学科资源,组建河南省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和校级创新团队,联合省、市科技特派员组成50余人的专业团队,全方位服务信阳稻渔产业发展。
除校内基地外、在信阳市水产工作站、罗山小龙山、淮滨联众设置三处稻渔科研教学实训基地开展技术研究,在各县区设施10余家合作技术推广基地,将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一线,产业示范园区展示先进种养模式和高效管理模式。
产教融合,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秉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应用在企业里”的理念,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长期扎根生产一线,开展线上、线下“省、市、县、乡、村、企”六级稻渔培训100余场次,培训人员超过1万人次。同时,聚焦产业技术需求,帮助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构建从科研立项到中试放大,再到企业应用和反馈优化的完整成果转化链条,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实践,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学校通过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开展稻——小龙虾、鳖、观赏鱼、罗氏沼虾等10余种水产动物适配性研究,筛选出适合当地种养的优良品种组合;配套研发稻渔饲料、动保和加工技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信阳农林学院编写了《信阳市稻虾综合种养技术操作手册》,已发放超过1万册,促进了产业标准化发展。
创新成果,彰显产业发展新成效
新技术模式的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信阳推广稻渔面积超过100万亩,养殖模式由单一的稻—小龙虾,逐步转向稻—虾、稻—鳖、稻—鱼、稻—蟹协同发展,实现了从“一稻一虾”到“一稻两虾或两稻两虾”,再到“一稻三虾”的升级跨越,环沟养虾与平地养虾共同发展。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团帮助当地企业拉长产业链、发展冷链物流、水产品深加工,让好产品有了好销路。培育出潢川农都、罗山林道静等知名稻渔品牌,优质产品销往全国。
面向未来,信阳农林学院将持续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标准化工作,推动稻田养殖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与企业共建“稻虾产业学院”,为信阳市稻渔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