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综合利用 农业增效


——我市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新路径纪略

□陶长城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生态优先、综合利用为导向,积极探索秸秆资源化利用新路径,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政策推动、技术支撑和市场引导,全市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2024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量约564.1万吨,综合利用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不仅有效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压力,更逐步构建起以“五料化”为主线的多元化利用格局,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绿提供了坚实支撑。

“五料化”利用模式多样

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包括肥料化、饲料化和燃料化利用。其中,水稻秸秆以机械化粉碎还田为主,小麦、薯类、玉米、花生、大豆等秸秆则以饲料化利用为主导。目前,全市共有较大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约206家,通过推广秸秆“五料化”利用关键技术,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高。

2024年,我市大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依托各县区规模化牛羊养殖场,通过小麦、玉米、水稻等秸秆的青贮、黄储、干储等加工方式,有效支持了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多数县区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较高,“秸秆换肉、换奶”产业链初步形成。光山县37家大中型养殖企业,可消纳周边秸秆10万吨;淮滨县50家养殖企业年消耗秸秆约12万吨。

各县区根据实际地质条件确定翻耕深度,推广秸秆粉碎深耕还田技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耕地质量。2024年,全市秸秆还田面积占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0%。

秸秆基料化利用主要集中在淮滨县和平桥区。淮滨县已建成19个双孢蘑菇种植基地、580个大棚,种植面积26万平方米,年消耗秸秆约4万吨,鲜菇年产量约4万吨。基料废料进一步用于生产有机肥,实现生态循环。平桥区已有5家以上从事秸秆基料生产食用菌的经营主体,年利用秸秆约3万吨。

各县区积极发挥生物质发电厂作用,持续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比例。淮滨县已建成3家秸秆固化颗粒燃料企业,年消耗秸秆能力达万吨以上,产品除供应本地餐饮、学校供暖外,还销往光山县、罗山县及安徽阜南热电厂。固始县中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回收秸秆,生产环保燃料。光山县恒康环境能源有限公司秸秆发电效益显著。

各县区鼓励企业利用秸秆生产板材、工艺品和木糖醇等产品,推动秸秆高值化利用。淮滨县部分企业从事草绳、草苫加工,产品广泛用于花木基地和大棚种植。王家岗乡四河村草绳厂吸纳30多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贵选农机合作社草纸垫加工带动12人就业,原料化利用秸秆约0.9万吨。羊山新区积极推动万华板业收储利用属地秸秆,年消耗量约0.7万吨。

收储体系逐渐完善

自2017年起,各县区积极推进秸秆收储网点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123个收储网点,其中光山县39个、息县27个、罗山县18个、淮滨县15个、固始县7个、商城县7个、潢川县6个、新县3个、平桥区1个。秸秆收储从田间收集到站点运输仅需1.1小时。息县致富盈收、金旭、平桥隽秀、光山福牛牧业、淮滨王淮等收储中心规模大、能力强,实现了收储加工销售一体化运营。

我市以项目建设和收储运体系为重点,着力解决秸秆收集和转运难题,大幅减轻禁烧压力。随着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秸秆焚烧现象明显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通过多年努力,我市已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形成了技术成熟、模式清晰、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也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全市将继续深化秸秆综合利用创新,助力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