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不久前,某知名药企旗下肠炎宁产品在长沙上演了一场突破性的公共卫生科普快闪活动。其打造的巨型“屁桃”装置,让参与者通过模拟肠道状态,亲身体验肠炎对人体的危害,直观了解腹泻常伴随炎症的真相。整个活动从线下火到线上,吸引众多用户参与。许多年轻人反馈,这种沉浸式体验改变了他们对腹泻的认知,意识到止泻之外消除肠道炎症更为关键。
毋庸置疑,这一活动将枯燥的医学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在轻松氛围中有效传递了科学健康理念。这种创新扭转了传统健康科普的长期困境。多年来,科普形式往往陷入老套模式:讲座和宣传册的单向灌输,与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脱节;过度强调疾病的恐怖性,引发心理抵触,让人避而远之;内容枯燥导致信任缺失,许多年轻人对机构发布的科普兴趣寥寥。“填鸭式”的健康科普让公众不愿深入了解,甚至主动回避,效果大打折扣。
肠炎宁科普快闪活动的尝试打开了新局面,其沉浸式科普带来多重好处: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加深记忆和理解;吸引年轻人主动参与,破除了年龄壁垒;更实现了商业与公益的共赢。曾记得,多年前,某药业打造生动IP,通过说唱歌曲和漫画形式传播养胃知识,线上线下联动社区,反响热烈;糖尿病足管理项目采用游戏化培训,医生在趣味闯关中学习专业指南,参与热情显著提升;一些知名药企重塑药师形象,在贴近生活的短视频剧情中巧妙植入用药知识,大大扩展了影响力。这些案例共同证明,沉浸式互动能有效激发公众兴趣,引导改善健康行为,同时为品牌赋予温度。
笔者认为,让健康科普不再被贴上“古板”标签,需要持续创新与多方协力。科普的话语体系亟待重构,宜用灵活的机制替代刻板说教,如将慢性病日常管理转化为有趣的“健康积分银行”模式;而最关键的是建立真诚的情感连接,像肠炎宁从“拉肚子”这一普遍生活经验切入,避开居高临下的专家姿态,以伙伴或盟友的角色平等对话。当健康科普真正脱下有距离感的“白大褂”,融入生活场景,年轻人才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健康奥秘。而这,不仅是科普形式的升级,更是全民健康理念的革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