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见习生 王小方
在平桥区五里镇中心学校,何泽恒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学生和家长们由衷的赞叹。26年来,他始终坚守在乡村教育教学一线,以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和炽热的教育情怀,在平凡中铸就非凡。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一位乡村教师对讲台的敬畏、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理想始终如一的坚守。
韧劲:从“门外汉”到“领头雁”的蜕变
何泽恒的教育之路,始于一次意外的转型。当年,家境贫寒的他主动放弃高中学业,考入师范学校体育专业。毕业之际,恰逢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极度匮乏,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数学课本,站上了闵庙村小学的讲台。一名“体育生”转而教数学,周围质疑声不绝于耳。但面对这些声音,何泽恒没有退缩,反而在心中憋着一股劲儿:“我是这片土地养大的人,绝不能给乡亲丢脸,更不能耽误孩子们的未来!”
何泽恒深知自己的中专学历和数学专业知识不足,更明白“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蓄满一桶水”。于是,他给自己定下苛刻的目标:半年练就一手规范字,一年吃透整个小学数学教材。在偏远的闵庙村小学,他将所有时间都用在了三尺讲台和学习课桌上。白天,他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夜晚,当其他老师都陆续回家,他仍借助办公室的灯光伏案疾书。学校附近小卖部的老板至今还记得:“何老师那屋的灯,不到夜里11点,从来不会灭。”
遇到难题,何泽恒不仅虚心向校内老教师请教,还一次次打电话向初中数学老师求助。老师们被他这股执着深深打动:“你有这股韧劲,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奇迹发生了:常年数学成绩垫底的闵庙小学五年级,竟一跃成为全镇第一名!教师节那天,当校长将获奖证书递到他手中时,这位生性倔强的年轻人,竟泪湿眼眶。
正是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何泽恒一路向前,从村小走向中心校,从小学教到初中,从普通班班主任成长为扛起实验班重担的骨干教师。他用扎实的教学能力和出色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和同事们的信任与尊重,如同扎根乡村教育沃土中的一棵劲松,安静而坚忍不拔地生长着。
忘我:把心交给学生,把愧疚留给家人
自从教以来,何泽恒几乎把全部心血都倾注于学生。虽然家就在附近,但每到农忙时节,他却从未抽身回家帮年迈的父母分担农活。村里偶有闲言碎语,说他“不孝”“躲懒”,但父母最懂儿子的心:“他是怕耽误了娃娃们的课,教学上的事,他一点都不敢马虎。”
调到中心校后,何泽恒成了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工作日起居都在学校,天还没亮就起床陪学生们晨跑;每天忙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学校那间宿舍,对他来说,更像是个短暂的歇脚处。除了上课,他每天总要往班里跑七八趟:找学生谈心、批改作业、解答疑问……在他的心里,仿佛只有学生。
这份专注,也成了家中难以缝合的伤口。女儿数学成绩不理想,何泽恒总承诺“明天给你补课”,可这个“明天”一次次延后,始终没有兑现。最终,女儿只考上了专科学校,这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也是家人长久难以释怀的心结。最让妻子委屈的是二宝出生那天,当时他正在离区妇幼保健院仅500米的市一中讲公开课,他坚持上完课、开完研讨会才匆匆赶往医院,那时孩子早已出生。妻子是高龄产妇,生产过程极其凶险,理解他的妻子事后只能低声埋怨:“心硬,他心里只有别人家的孩子,哪里还有我们娘仨!”可埋怨之余,每当深夜看见他伏案备课的身影,或是因学生进步而露出欣慰笑容的瞬间,妻子最终还是选择了理解与支持。
严中有爱:只为雏鹰展翅飞
在学生眼中,何老师是出了名的“严”。但这份严厉并非冷漠,而是源于对学生们深切的期望和不计回报的付出。
刚参加工作时,何泽恒每个月工资只有240元,却自费给班上每位学生买一本《数学英才教程》。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他常常利用周末时间骑着自行车赶到镇上,自掏腰包打印试卷,主动给学生“加餐”。
曾经有一位老教师不解地问他:“一个村小,值得你这么下本钱、花力气吗?”他回答得朴实而坚定:“农村娃也是好苗子,只要用心浇灌,一样能长成参天大树!”
调到中心校后,何泽恒带的班级以“纪律严明”著称:学校规定夏天六点钟起床,他要求学生提前十分钟,当学生们来到操场时,发现何老师早早地便来到这里等候着大家;早上七点半前必须进班预习,中午十二点半前全部回教室自习;作业必须按时保质完成。
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何泽恒格外有耐心。一道题讲一遍听不懂,就讲两遍、三遍,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他常说:“猴子不上树,多敲几遍锣。”他坚信“熟能生巧”,通过精选习题、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学生们都说:“何老师对我们要求严,但我们都知道,他是真心为我们好!”
一路走来,何泽恒先后获市师德标兵、区优秀教师、区十佳班主任等多项荣誉。从教多年,他依然保持着刚上班时那份初心和“劲头”,他经常告诫学生:“现在严格,是为了你们将来的路走得更远、走得更出彩。”
回望26载乡村教育路,何泽恒坦言:“当老师,尤其是乡村老师,没点‘劲’是不行的。对自己得‘韧’——不能耽误孩子;对家人得‘忘’——有愧却无悔;对学生得‘严’——只盼人人成才!”正是何泽恒这股劲头,交织出一位乡村教师最质朴、最深沉的教育情怀。他没有豪言壮语,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毫无保留的关爱,对教育事业近乎虔诚的执着,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甘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品格,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默默谱写了一曲平凡而光辉的育人之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