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码”当关 扰企莫入


□向炜

我市推行的“公务入企码”,不仅是一个数字监管工具,更像一道设立在政企之间的“数字关口”。它既约束行政权力的随意性,也守护企业正常经营的自主空间。1245次报备与196次待入企的数据,反映出政策执行初现成效,但也揭示出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落实温差(详见本报相关报道)。

“扫码入企”的本质,是以代码规则替代人为自由裁量,为公权力入企行为设立清晰透明的“数字门槛”。它将以往看不见的干预转变为全程留痕、可溯可查的规范化动作,既防范无序检查扰企,也倒逼政府优化服务方式。这一做法意义远超减负本身,更是一场治理现代化的具体实验。

然而,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理解不一、频次超标等现象,说明技术虽可设定流程,却无法自动生成理念。扫码是形式,规范是目标,而真正以服务之心取代干预之念,才是该政策的灵魂所在。若只扫“入企码”、不扫“思想尘”,那么“码”很可能沦为形式主义的新外衣。

市规范行政行为工作专班对此有清醒认知,推出严控频次、统筹计划、成效评估等配套措施。尤其“每月不超过3次”的硬约束和企业满意度监测机制,标志着政府行为正从“管不管”转向“好不好”,这是理念上的可贵进步。

但长效机制仍需制度与文化双轨支撑。督查通报固然能形成震慑,但根本之策在于培育“不愿扰”的行政伦理,赋予企业“敢拒绝”的制度底气。只有当企业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评价者,“码”才能真正成为政企之间的信任之桥,而非又一重电子枷锁。

一“码”当关,不仅要拦住不必要的入企行为,还要打开一扇政企协同、效能提升的新大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