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健康天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光影视界里的“侦察兵”


——访市肿瘤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张晓明

□本报记者 袁野

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医学影像科犹如医生的“透视眼”,通过高科技设备揭开疾病的神秘面纱。在医学检查中,如DX、CT、MRI、超声、PET-CT等术语常令公众感到困惑。它们有何区别?是否存在辐射风险?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就这些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记者走进市肿瘤医院,采访了该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张晓明,就放射科在诊疗中的作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解答。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医学影像科的主要工作。

张晓明:医学影像科相当于临床医生的“眼睛”和“侦察兵”。工作中,我们借助DX、CT、MRI、超声及PET-CT等设备,为患者拍摄身体内部的影像,帮助医生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是否存在异常。通过这些图像,我们能够发现肿瘤、评估炎症或创伤、诊断血管疾病等,为临床诊断、治疗规划及疗效评估提供关键依据。可以说,医学影像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记者:不同的影像检查方式有哪些区别?

张晓明:这几类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不同,因此各有优势和适用场景。

X光平片(DX)是最基础、快捷且经济的检查方式,就像给身体拍一张黑白平面照片。它能够快速了解骨骼、胸腹等大体情况,通常用于初步筛查骨折、肺部病变、急腹症等问题。但由于影像存在前后重叠,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比较有限。

CT通过螺旋扫描,逐层显示人体结构,避免重叠问题,在发现肺微小结节、诊断脑出血、评估复杂骨折、体部其他病变和急诊外伤中作用突出。当然CT的辐射剂量要高于DX检查。

MRI利用强磁场探测人体内水分子信号变化,对大脑、脊髓、关节和腹盆等部位软组织显示清晰,有助于发现早期病变和肿瘤评估。但MRI相对CT检查时间较长且对患者体内金属植入物有严格限制。

PET-CT结合了形态学与代谢信息,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照相机”和“雷达”的完美结合。它能够显示细胞代谢活性,对肿瘤的早期发现、分期和疗效评估尤为关键,也用于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检查前需注射微量放射性示踪剂,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休息,使药物在体内充分分布。

超声利用声波成像,无辐射、安全实时,适用于产检、腹部、心脏等检查,但受气体和骨骼影响,不适合肺和肠道等含气脏器的观察。

总的来说,临床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有时也会联合多种方法,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记者:很多人担心CT检查有辐射,做一次CT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吗?

张晓明:应当科学客观地看待这一问题。事实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然辐射环境中,脚下的土壤、周围的岩石,甚至阳光和宇宙中都有极其微量的辐射存在。目前CT设备的辐射剂量都已严格优化并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我们严格遵循实践的正当性、防护的最优化、个人计量限值的原则,严格执行辐射防护措施,比如为受检者的甲状腺、性腺等敏感部位佩戴防护装备,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照射。建议大家理性看待,遵从临床建议,无须过度焦虑。

记者:患者在接受影像检查前,通常需要做哪些准备?

张晓明:充分准备是确保影像质量和检查安全的关键。通用原则包括去除拍摄区域的金属物品。更具体来说,进行腹部或盆腔CT、超声检查前,通常需禁食,有时还需饮水憋尿;MRI需严格筛查体内金属植入物,如某些类型的起搏器、动脉瘤夹等;增强扫描需提前评估肾功能,并要求空腹;PET-CT则通常要求禁食4小时至6小时,保持血糖稳定,注射显像剂后需保持安静休息。最稳妥的方式是仔细阅读检查预约单的指引,并严格听从医护人员的安排。这些准备直接关系到检查的准确性与安全。科学认识、合理应用影像技术,在需要时积极配合,才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