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筑法治之基 聚振兴之力


——写在信阳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十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李浩

巍巍大别山层峦叠嶂,汤汤淮河水奔涌不息。

2015年,信阳作为设区的市获得地方立法权,自此琢良法圭臬,绘法治新篇,为扎实推进现代化信阳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十年,16部法规次第诞生。此非条文堆砌,而是以现实问题为纸、民心所向为墨、治理所需为锋的宏大书写!

当传统村落有了法条支撑,当大别山的红色精神在条例守护下赓续传承,当信阳毛尖在法治护航下练出“金甲”,这片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要实现“两个更好”的热土,正以立法实践筑牢发展之基,护佑着革命老区信阳奔向美好生活。

十年立法,经验为何?成效如何?

聚焦大局所需、群众所盼、特色所有,从“良法”到“善治”,一部部具有老区特色的地方性法规,正重塑城市和乡村肌理。

定航向,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十年立法路,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法规制定的全周期:坚持把立法工作放到市委全局工作中去谋划去推进,就年度立法计划、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事项,及时提请市委常委会审议,确保立法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

在探索实践中,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要求,巧妙地融入具体的法规制定中——

当市委吹响文明城市创建的号角,《信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立法迅即启动;当市委决定开展“营商环境革命”,《信阳市政务服务条例》助力“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全面推行;当市委部署管控河砂盗采滥采、保护淮河生态,《信阳市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及时出台;当市委统筹推进高效能治理,《信阳市城乡社区治理促进条例》《信阳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应时而生……

正是这种与市委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精准落点,使信阳立法既成为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的“先锋号”,又化为破解本地难题的“金钥匙”。

重特色,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

观察和研判地方立法的质效,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因地制宜。十年间,紧扣地方特质,信阳立法如何作答?

云雾缭绕的浉河港茶山上,有答案。

2023年之前,茶农卖茶时,防伪码得印在包装显眼处,因为假茶商专挑不起眼的角落贴假标。

2023年,《信阳市信阳毛尖茶保护条例》出台,茶农的疾呼化作条例第二章“规范信阳毛尖防伪溯源专用标识使用”的硬规。

这部创下当时“四最”纪录的条例,以“征求意见范围最广、时间最长、次数最多、收到反馈意见最多”的不断打磨,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立法时“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九字箴言的鲜活注脚。

纵观信阳地方立法,“红”“绿”“古”特色鲜明,脉络清晰。

信阳是革命红城,为筑牢老区人民的集体记忆与信仰根基,我市在建党百年之际出台全省首部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对全市709处革命纪念地和旧址实施系统性保护,以法治保障28年红旗不倒的精神血脉永续传承。

信阳是生态绿城,为守护信阳的绿水青山,我市把生态环保作为地方立法的重中之重,16部地方性法规中,生态环保领域占比将近一半。

信阳是文脉古城,散布在青山绿水间的传统村落是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和“博物馆”。2016年,首次立法实践即聚焦传统村落保护,为青砖黛瓦披上法治铠甲。该条例开创了我省为传统村落专门立法的先河。

…………

一个个首部、一项项创新,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与实践同行,信阳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保障发展和治理所需的立法之路。

聚众智,让每部法规都真管用

法自人间生,律从民心立。唯有百川归海般的民意汇聚,方能使立法扎根生活沃土、映照万家灯火。

十年,信阳始终坚持开门立法,以民心为原点,让民意贯穿立法全过程。

2016年,首部法规的选题,经历了反复研究论证、征求意见,在审议中不乏这样的面对面直接表达意见——“我有不同看法”,有时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会议审议中鲜有出现。

2025年,在制定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过程中,立法调研组深入四县三区30个住宅小区开展立法调研,组织召开16场座谈会,听取市县(区)职能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委会负责人,以及物业协会、企业代表和业主等360余人的意见建议,邀请11名专业律师参加座谈,共征集意见建议1408条,创下信阳立法史之最。

(下转第二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