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用好党建“红纽带”


□向炜

在淮滨县丁岗村义诊现场,82岁的张大爷一边接受志愿者的免费理发服务,一边高兴地说:“这些年轻人比自家孩子还贴心!”这样生动的场景,正是淮滨县以党建“红纽带”密切党群关系的真实写照。从送医下乡到义务理发,从产业帮扶到人才培育,这条“红纽带”不仅紧密联结了党组织与群众,还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红纽带”要系在群众急需处。党建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淮滨县组织295个县直党组织与村(社区)结对,4200余名党员走村入户,实现群众需求与支部资源精准对接。县人民医院的义诊大巴开进村头,摄影师为留守老人拍摄照片,志愿者帮助脱贫户谋划产业……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恰是群众心中的大事。党建资源只有下沉一线、转化为实际服务,才能使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受益者,从点头称赞转为真心拥护。

“红纽带”要拧成发展合力。党建联建不是简单“拉郎配”,而是要激发“1+1>2”的效能。淮滨县通过“周交流、月通报、季观摩”机制,推动县直支部与村级组织常态化互动,促进机关的政策、技术优势与乡村的土地、人力资源深度融合。一批年轻党员和返乡人才被培养成“领头雁”,“一村一产业”的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体现“支部联支部”从输血到造血的升级。党建“红纽带”既要送温暖,还要送机遇,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日子好起来。

“红纽带”贵在常系常新。淮滨县“淮融先锋”品牌先后开展五次服务活动的实践表明,党建的生命力在于持久。从一次义诊到长期健康管理,从一次理发到建立养老互助队,只有将临时帮扶转化为长效机制,才能避免“一阵风”式服务。党员干部须常怀赶考心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推动“红纽带”越系越牢。

“红纽带”一头连着党心,一头牵着民心。只要将党建资源转化为服务动能,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能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让幸福在群众心里深深扎根。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