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文/图
“看,飞机真的在动!”9月9日,信阳航空职业学院飞机实训舱内,平桥区第八小学200余名学生发出阵阵惊叹。作为2025年信阳市全国科普月重点活动之一,本次科普研学活动让“小小飞行员”沉浸式体验航空科技,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播下梦想的种子。
在乘务学院,孩子们化身“小空乘”,认真学习紧急疏散知识。模拟舱内警报突然响起,“遭遇气流颠簸!”指令刚落,学生李明轩迅速弯腰抱头,动作标准规范,赢得现场讲解员的称赞。 走进汽车工程学院,重达3吨的飞机发动机引发孩子们的阵阵惊叹。航空工程系教师转动涡扇模型,以“风扇如同家用电扇、压气机好比打气筒”的生动比喻解析工作原理。学生张语桐一边记录一边默念:“原来飞机能够飞天,依靠的是伯努利原理!”
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气氛更加热烈:机器人格斗赛中,人形机器人一记精准扫踢,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3D打印笔体验区内,彩色塑料丝“变”出立体眼镜、小飞机等作品,让想象照进现实。
人文关怀同样温暖人心。在文化教育学院研学基地的航天科学家照片墙前,孩子们踮起脚尖认真观看。讲解员从“嫦娥奔月”传说讲到中国航天历程,学生王雨桐轻声说道:“太有趣了!我将来也想当航天员!”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的“红色课堂”上,全息投影技术带领孩子们“回到”五四运动现场。“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声中,孩子们不自觉地握紧拳头。带队教师感慨:“课本上的历史变得可感可触,这场活动意义深远!”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挥舞着亲手制作的3D打印飞机模型登上返程汽车,实训飞机的剪影映照在他们含笑的眼睛里。
市科协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市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将覆盖校园、企业、社区等多类场景,惠及不同年龄和职业群体,通过多样化形式推动科学知识融入生活,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风尚,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搭建科技创新与民生福祉之间的桥梁,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信阳科普新格局。
(图为孩子们参观该校航空航天研学基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