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蕾
近期,淮滨县滨城国际小区不少业主因对服务质量和收费透明度不满与物业方产生矛盾,调解无果后,6月24日,业主代表到淮滨县综治中心寻求帮助。
淮滨县综治中心接待业主后,立即启动矛盾纠纷分级处置机制。经分析,该纠纷需要多部门协同化解,中心第一时间召集法院、房产、司法等单位协同会商研判。
法院法官现场解读《物业管理条例》,明确业主权利义务;房产主管部门核查物业合同履行情况,责令限期公开服务明细;驻综治中心律师协助拟订调解协议,提供法律咨询;金牌调解员分头走访业主,收集个性化诉求……
在联动联调、精准施策机制下,综治中心统筹行政、司法、行业三方力量,通过“一站式”调解,仅用3小时便促成业主与物业方达成协议,真正做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就能享受矛盾调解、行业监管、法治宣传等一站式综治服务。
这一高效调解案例的背后,正是淮滨县各级综治中心定位清晰、分工明确、机制健全的生动实践。
县级综治中心是“中枢大脑”, 协调各方资源。县级综治中心与诉讼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深度融合,推行“常驻+轮驻+随驻”模式,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信访、人社等6个部门常驻,住建、卫健、民政、教育等15个行业主管部门和工会、妇联、法学会等群团组织轮驻,行业性、专业性调解、仲裁、心理服务等组织和社会力量入驻,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和业务流程,将县级综治中心打造成集接待受理、指挥调度、分析研判、监督考核于一体的“智慧中枢”,让群众诉求得到“一站式”满足。
乡镇综治中心是“前沿阵地”, 实现矛盾纠纷快速响应处置。在淮滨县邓湾乡,“田间调解”模式已将矛盾化解延伸至现场,并按照“接待大厅门诊—乡级研究会诊—现场调处治疗”的流程对简单矛盾由网格员“现场开方”;复杂问题由乡班子成员牵头,综治中心统筹相关职能站所、行政村联合处置。组建的“乡贤五老”调解队发挥亲缘地缘优势化解家事纠纷,“一长三员”网格队伍负责隐患摸排,“专职人民调解员”团队攻坚复杂矛盾,形成覆盖全类型矛盾的调处网络。
据了解,淮滨县推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实体化、实战化运行,整合司法所、信访办、派出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力量,设立规范化接待窗口和调解室,对矛盾纠纷进行初步筛查与分流、就地调处化解、协调辖区资源、上报疑难案件等,构建乡镇“一站式”解纷平台,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治理目标。
村(社区)综治中心是“神经末梢”,采集一线信息。每天巡格是淮滨县桂花街道郑营社区网格员赵亚莉的日常工作,作为社区居民又是网格员,她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对居民的情况进行动态更新和分类管理,遇到网格内化解不了的矛盾纠纷,赵亚莉会第一时间告知社区,让矛盾纠纷早预警、早发现。
淮滨县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整合网格员、调解员、驻村民警、法律顾问等力量,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建立网格员每日入格巡查、调解员每周入户走访、驻村民警联合村干部每月“平安夜访”的工作机制,通过日常排查、信息上报、简单纠纷就地化解、法治宣传等环节,形成“排查—上报—化解—预防”的全链条工作闭环。
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紧密衔接,矛盾问题一经上报,各级部门协同响应、分级处置。县级综治中心统筹协调重大疑难纠纷,建立“一案一专班”机制,对涉及多部门、跨区域的复杂问题牵头会商;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承接县级分流案件,组织辖区部门联合调处,对村级上报的纠纷进行研判指导;村(社区)综治中心开展日常排查和首接调解,对无法化解的纠纷24小时内上报乡镇,并协助后续处置,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