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黎明 通讯员 金露
近年来,新县人民检察院以信访工作法治化为抓手,锚定“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目标,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一二三四五”工作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法治温度直抵民心。
化身矛盾“调解员”
绘就解纷“同心圆”
“没想到多年恩怨彻底化解了,太感谢你们了!”2025年年初,拿到6万元赔偿款的张某,对新县人民检察院办案团队连连致谢。此前,张某因菜园地出路问题与邻居刘某发生争执后受伤,伤情达轻伤二级,却迟迟未获赔偿,刘某也未被追责。
办案团队迅速启动“三步工作法”溯源,发现两家积怨已久,且案件移送存在延迟。承办人跳出“就案办案”思维,联合司法所、村委会及乡贤调解员,在现场搭建“法治课堂”,既讲法律后果,也谈邻里情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赔偿款当场履行完毕。
这是该院“办案与解纷同步”的生动实践。该院针对涉民生、涉企、军人军属案件,开通“绿色通道”;对邻里纠纷等轻微刑事案件,搭建“上门听证+信访听证”平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共同参与化解;组建“专责+专业”团队,整合控申与“四大检察”业务骨干力量。数据显示,该院年均接访200余人次,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100%,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接待室”“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示范岗”。
当好百姓“服务员”
筑牢检民“连心桥”
“身体好多了,我总跟孩子说,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这份恩情!”2025年年初,性侵案件被害人邱某的丈夫,握着前来回访的检察长的手哽咽道。
2024年10月,新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邱某的司法救助线索。办案人员迅速实地核查,依托两级院一体化履职机制启动联动救助,先发放2万余元司法救助金,又联动社会力量提供就业指导、心理疏导,还向县慈善总会争取5000元帮扶资金。回访时,检察长又带着生活物资和书籍上门,鼓励邱某的孩子努力学习。
为让司法救助从“个案”走向“类案”,2025年4月,该院联合9家单位出台《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工作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创新“1+9+N”多元救助机制,构建司法与社会救助协同格局。目前,已移送社会救助线索1条,办理司法救助案件2件。
勇做治理“护航员”
守护法治“为民心”
“不仅澄清了事实,还帮我们企业堵住了漏洞。”不久前,企业负责人王某在回访中,对新县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服务赞不绝口。此前,王某的公司因租金纠纷被诉,一审、再审均败诉,经营受影响,遂向新县人民检察院申请监督。
新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亲自包案,全面复查证据、听取双方及审判人员意见,还赴县税务局核查租金缴税情况,最终厘清事实。王某也当场息诉罢访。
该院坚持“一案一回访”“类案回头看”,针对15家企业的管理、财务漏洞,提出17条整改建议,从源头防范风险。同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热心、精心、耐心、诚心、暖心”的“五心”标准服务群众——在检察院和综治中心设立“一站式”窗口,实行“轮岗+常驻”机制;将检察触角延伸至17个乡镇(街道),在综治中心设立“12309检察服务中心”标识,定期汇总涉法涉诉事项,让检察监督既“接地气”又“有温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