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
当沉睡千年的青铜器在屏幕上旋转放大,当褪色的壁画通过AR重现盛世华彩,博物馆的围墙正被数字技术悄然跨越。当下,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数字化实践不仅让文物“开口说话”,还让历史文化从遥不可及的符号变为市民可感可知的鲜活体验。
近日,信阳博物馆部分展厅也完成了数字化升级:动态折屏将淮滨沙冢遗址不同文化层的千年变迁娓娓道来,智能手环让游客拥有“触碰”三维文物的神奇能力,全息投影可以与栩栩如生的NPC渔民展开对话,解锁西周时期淮河两岸人们的生产生活……“活”起来的文物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感受到了信阳大地流淌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
笔者认为,数字化赋能博物馆建设是大势所趋。博物馆的藏品管理、陈列展示、研学宣教等,都可通过数字化技术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对博物馆原有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以趣味性的方式向青少年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增强博物馆作为“社会大学”的教育功能,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当文物在光影中“复活”,当历史借由代码重生,博物馆正从知识的保管者蝶变为文明的催化剂。未来,唯有以人为核心、以技术为翼,方能真正实现“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的文化传承使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