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一批批集文化展示、休闲度假、康养体验、研学教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空间——茶庄园。这些茶庄园凭借“小而美”的特质,实现了从单一产业向复合型文旅经济的跃升,成为推动区域品牌升级、延伸茶产业链、提升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抓手。
在云南景迈山柏联庄园,“科学+文化+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古茶园、茶山寨、制茶坊、原产地茶窖、茶酒店、茶祖庙、茶博物馆等业态,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福建省则注重“新玩法”:漳平永福樱花茶园因茶绿樱红成打卡地;武夷山福莲茶庄园依托千亩茶园,融合民宿与纪念馆展现高品质生活与传统文化;南靖中茶海堤乐和云谷有机茶庄园将科技应用于茶园管理,融入农耕文化、非遗等多元体验项目。这些成功案例的核心在于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活化、特色业态的多元拓展,以及对生态与社区发展的统筹推进。
信阳作为中国名茶之乡,发展茶旅融合具有独特优势。地处大别山北麓,气候温润、云雾缭绕的自然条件为优质茶叶生长提供了天然保障;信阳毛尖千年传承,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嘉木饮茶庄园、豫茗茶庄园、文新茶村等先行探索者,通过精心复原传统制茶工坊,让游客亲历“生锅杀青、熟锅揉捻、炭火烘焙”等非遗技艺,在指尖触碰茶叶的过程中感受文化魅力,为沉浸式茶旅奠定良好基础。
笔者认为,要释放信阳茶庄园更大潜能,需深化“茶庄园+”模式创新:找准坐标、塑造个性,定位高端康养静修地,或借力非遗文化体验;可“链”起山水、延展时空,融入大别山北麓旅游带,与周边景区、精品民宿、田园综合体联动,设计多站式深度游线,将游客的足迹与消费留在茶乡;活化叙事、创造记忆,围绕信阳茶史、传说、匠人匠心营造可参与的故事场景,结合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介,让茶园体验转化为可传播、可回味的情感记忆。
总之,茶庄园已远不止是一片茶园或一处工厂,它正成为承载文化记忆、激活乡村经济、满足心灵需求的沉浸式新空间,我们只有深化“茶庄园+”模式,牵引茶产业从“卖产品”走向“卖文化”“卖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茶旅融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