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束光与千万颗星


敬爱的高敬亭烈士:

此刻是2025年7月的黄昏,我坐在淮滨县谷堆乡刘营村的家中给您写信。窗外是静静流淌的淮河,河面上倒映着晚霞,就像当年您率部渡河时燃烧的火把。桌上摆着两样东西:一本泛黄的《红军在皖西》连环画(其中一页画着您站在山崖上指挥战斗)和三年级学生用彩纸折的“和平鸽”。孩子们朗读英语的声音从操场飘来,突然很想和您说说,这80多年间的光。

您知道吗?去年我带自家孩子参观大别山革命纪念馆时,玻璃柜里您那件打满补丁的灰布军装,让我的儿子——一个调皮男孩红了眼眶。他指着袖口的破洞问我:“妈妈,这么冷的冬天,高爷爷不穿毛衣怎么打仗呀?”我一时语塞,只能翻开课本里的单词卡:“你看,这是‘cotton(棉花)’,当年战士们连这个都稀缺;而这是‘heater(取暖器)’,我们现在有了。”女儿却举起手:“但高爷爷心里有fire(火)!”

现在的淮河渡口,早已不是您当年冒着枪林弹雨强渡时的模样。但每次带学生到河边教“river”这个单词时,我总会在PPT图片上指着那块刻着“红军渡”三个大字的石碑。有个男孩突然问:“老师,高爷爷他们游泳过河时,书包会不会湿?”我愣了一下,随即翻开那本泛黄的识字课本,指着您用炭笔写的眉批:“革命者的书包里,装的是比课本更重要的东西——信念。”

去年冬天,我们排演英语剧《小英雄雨来》,一个小演员突然在台上哭了。课后他告诉我:“鬼子逼雨来说英语投降那段,我想起课本里高爷爷宁死不屈的样子。”我忽然明白,您当年在岳西凉亭坳召开的会议,和我们今天在多媒体教室开的班会,原来共享同一种精神密码。

这个暑假最难忘的,是带孩子们去您曾经养伤的徐寨村。村口那棵老槐树还在,当年您曾在树洞里藏过密信。树下八十多岁的徐奶奶拉着我的手说:“闺女,当年高师长在这教我们认‘打倒日本’四个字,现在重孙子教我念‘good morning’,这世道,真好。”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竟是一枚1937年的铜纽扣——她说这是红军卫生员留给她的“识字奖章”。

现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三样东西:学生捡到的半枚锈蚀弹壳(上面刻着“抗战”),孩子们写给边防战士的贺卡(稚嫩的“Thank you”旁边画着国旗),还有您那句“革命要流血,但更要留种”的语录。您看,您留下的“种子”,正在21世纪的课堂上发芽——当孩子们用平板电脑查找“长征”的英文释义时,眼睛里闪着和您当年一样的倔强光芒。秋季开学,我会上一堂关于“和平”的词汇课。告诉学生,你们学的每个单词,都是先烈用生命换来的礼物。就像当年您用大刀教敌人懂“正义”的含义,今天我们用ABC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夜幕降临,淮河上的渔火渐渐亮起。忽然想起您曾在日记里写“星火可以燎原”,现在每间教室的灯光,都是您当年点燃的火种的延续吧!

此致

最崇高的敬礼

淮滨县第二小学英语教师 符玲

2025年7月22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