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润城:滨水宜居新画卷


(上接第一版)

这场深刻转型的背后,是息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四水同治”的生态治理工程——对内河、沟渠等城市“毛细血管”实施全面清淤截污与生态修复,精心构筑“水清可掬、岸绿如烟、曲径通幽、景美似画”的城市生态网络。

今年仲夏,承载千年古城记忆的护城河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在古老的息州城墙下,经过疏浚的河道重现清波,巍峨的谯楼倒映水中,水生态廊道绿意盎然。

“小时候常听老一辈人讲护城河的故事,说水里鱼虾游弋,岸边杨柳垂荫。后来水质恶化,大家都不敢靠近。如今眼见它一天天变清,老城墙的影子又映在水里,心里特别激动,仿佛找回了根脉。”在河边散步的息县市民李守设感慨道。

息县正以水为针、绿为线,精心绣制“一河引领、多水环绕、城水相依”的城市空间肌理,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理念,转化为市民可触、可感、可享的亲水日常。

水韵华章:波光里的文旅新篇

水润福祉,如细雨般无声浸润城市每个角落。龙湖公园作为息县新老城区的交会点,自2017年动工至2019年建成使用,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环湖步道跃动着城市的脉搏,孩童嬉戏与广场舞韵律交织成欢快的晨曲。夜幕降临,龙湖披上星光,化为流光溢彩的梦幻世界。古色画舫推开涟漪,船舷灯笼轻摇,仿佛低语着息夫人忧国盼夫的千年传说。

“以前,晚上哪敢来湖边?一片漆黑。现在多热闹!画舫游湖、灯光秀、夜市小吃,犹如过节。外地朋友来,我都带他们到这里,特别自豪,大家都说息县成了‘小江南’!”正和家人夜游龙湖的市民刘女士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悉,早在2020年就跻身“河南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龙湖景区,正全力冲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息县实践。

龙湖公园总体规划为“一湖两岸五区十六园二十八景”,围绕建设滨水宜居城市、打造美好息县的总体要求,为人民群众营造“城水相依、天人和谐、水清园绿”的美好生活空间。

该公园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内主要景观包括龙眼观天、蝶舞花海、古息丽影、亲水栈道、音乐喷泉、儿童乐园、荷塘月色、小火车书屋、原始水杉林、渔人码头、龙湖古桥、观鸟亭等。公园建设以现状环境为生态基底,以息淮故地为地域背景,以古息文化为人文主线,通过疏浚水系、整理驳岸、补植林木、优化季相、完善设施并融入人文内涵,将昔日“沟塘杂树、坑洼村郭”的旧景,蝶变为“绿野为纲水为脉、花溪叠瀑桥连亭”的城市公园新画卷。

“脚下这片土地,浸润着3000年古息州的深厚文脉。”望夫亭前,导游深情讲述。依托“一湖两岸五区十六园二十八景”的宏大布局,龙湖已从单一公园变身为沉浸式文旅消费的热门目的地。

与此同时,精心培育的龙湖文化节等文旅品牌,正以独特魅力吸引八方游客。这片“因水而名、因水而兴”的古老土地,在水韵与文脉的交融中,正汇聚起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淮水新韵 生生不息

“息县的腾飞之路,越走越宽广。黄金水道通江达海,钢铁长龙贯连八方。”息县县委书记管保臣描绘的宏伟蓝图,正加速在淮汝大地上成为现实。这片曾饱受水患之苦的土地,历经水的洗礼,因水而灵秀,因水而兴旺。

从龙湖的潋滟波光到息县港的万吨巨轮劈波斩浪,从千家万户畅饮的淮河清流到护城河畔重现的古城风韵,息县人民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完成了一场关于水的壮丽叙事。当生态的“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发展的“金山银山”,千年淮河激荡的,不仅是波涛,更是一座城市面向未来的无限潜能与磅礴力量。

暮色中,老居民李霞的叹息早已随风散去,映照这座与水共舞、向水而生的千年古邑,焕发出最年轻、最灵动的光彩。“以前提起淮河,心里是怕;后来是盼;现在啊,是爱,是骄傲!水好了,城就活了,人也精神了。”李霞的话,道出了广大息县人的心声。

水脉所及,皆为热土;水润之处,生机盎然。息县,这首由淮河执笔书写的新时代长诗,韵脚铿锵,意境辽阔。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