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文/图
实 习 生 姚尊荣
在潢川县伞陂镇中心小学,有这样一名教师,她如同深深扎根于沃土的大树,历经24载春秋,以无悔青春默默滋养着乡村教育的热土。她的故事,恰似涓涓细流,谱写了一曲坚守、奉献与大爱的动人乐章。她就是潢川县伞陂中心校学生心中最慈爱的“周妈妈”,潢川县人大代表,“最美潢川人”和潢川县“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获得者周俊利。
书角燃灯:温暖留守的点点星光
20载班主任生涯,让周俊利深切体会到留守儿童的困境,亲情缺失、监管空白、精神孤寂。目睹部分孩子沉迷手机、荒废学业,她深感忧虑。“不能让空虚吞噬孩子的未来!”这个坚定信念促使她将珍藏多年的数百册精选书籍搬进教室,打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流动书角”。
作为书籍的提供者,更是阅读的引路人,周俊利常在晨读时声情并茂地讲述《西游记》的奇幻,分享《草房子》的温情。孩子们围坐在书角旁,沉浸于墨香与故事的世界。她还利用班会课播放《国家宝藏》《航拍中国》,为孩子们打开“视界之窗”。当壮丽山河在屏幕上展开时,惊叹声此起彼伏:“周老师,长城真长啊!”“大海原来这么蓝啊!”山外的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梦想种子悄然萌芽。曾经沉迷游戏的孩子爱上了阅读,性格内向的孩子开始主动分享。面对家长的感激,她总含笑婉拒:“孩子们眼中的光,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铁骨柔情:病躯犹抱育人心
2012年初春,毕业班学生正处冲刺阶段,周俊利却饱受头痛折磨,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颅骨骨瘤。家人含泪劝其手术,而她却将诊断书藏起,强忍剧痛坚守课堂。止痛片成了秘密武器,眩晕袭来时扶着讲台稍作喘息。沙哑嗓音依然铿锵有力,她成为孩子们最坚实的依靠。直到送走毕业生,才奔赴武汉市接受长达八小时的手术,切除近三分之一颅骨。
术后两个月,伤口未愈、眩晕未消,她不顾劝阻重返讲台。扶墙站立、每天批改作业,却从未降低教学要求,坚持为每个学生“量身”辅导。讲台上瘦弱挺拔的身影,成为孩子们心中永不倒的灯塔,无声诠释“师者仁心”的真谛。
重担在肩:无声写就爱深沉
2023年,生活的风雨再度袭来:婆婆不幸身患重病急需到郑州治疗,爱人全程陪护;大女儿正值高二学业紧张,小女儿在上幼儿园需要呵护。生活节奏骤然加快,周俊利犹如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在柴米油盐的琐碎、课业辅导的繁忙和幼儿哭闹的嘈杂中竭力应对。然而,无论前一夜多么疲惫,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她都必定精神抖擞、准时出现在学生们眼前。她超乎常人的坚韧,完美诠释了师者神圣职责与为人子女、父母的深沉担当。
根植热土:情系教育哺学子
自从教以来,周俊利将对乡村教育的情感融入血脉。2017年暑期,为照顾即将上中学的大女儿,她被选调至县城第三小学。但同年9月得知原单位师资短缺,毅然放弃回城机会,选择“逆行”返岗。这份抉择,彰显了她对乡土和孩子们的深情。
2022年,周俊利当选潢川县第十五届人大代表。身份的增加,承载着更大的责任。她积极奔走调研,深入一线,将乡村教育的困境、广大一线教师的心声、留守儿童对知识与关爱的渴望,转化为一份份饱含深情的议案和建议。为构建公平包容的教育生态,她大声疾呼;为让乡村学子自信追梦,她不懈奋斗。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她以行动改善育人环境。
“爱无价,情永恒!”周俊利倾尽教育生涯践行这句誓言。为筑牢乡村教育根基,为照亮农村孩子未来,为守护留守儿童蓝天,她坚定跋涉、深情耕耘、执着探索、不懈追求。她的生命早已与乡村教育深深相融,在那片田野上绽放出无怨无悔的绚丽光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