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文/图
在固始县张老埠乡中心学校,有一位被孩子们亲切称为“校园妈妈”的年轻教师——刘皎月。自2015年踏上乡村教育讲台以来,她以满腔热爱、非凡毅力与教育智慧,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故事,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幸福”的育人真谛。她的身影如摇曳却坚定的烛光,照亮留守儿童心房,点亮乡村教育的希望。
作业本里藏着爱的“秘密花园”
2015年秋,刘皎月来到教育生涯第一站——张老埠乡枣庙小学。这所条件艰苦的教学点里,孩子们多来自困难家庭,性格内向自卑。如何走进这些封闭的心灵?她选择用“写信”搭建桥梁。
孩子们的作业本、练习册成了刘皎月精心开辟的“秘密花园”。每次发放作业,孩子们总会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翻开本子,寻找老师留下的“悄悄话”。刘皎月用心观察,因人而异写下鼓励:“今天你帮同桌捡橡皮的样子真帅!”“你朗读课文的声音像百灵鸟!”孩子们的回信也从歪扭的几个字,渐渐变成倾诉心事的小纸条。那些藏在字里行间的“小秘密”,传递着无声的爱与信任,成为连接师生的温暖纽带。
病痛压不垮高昂的脊梁
2018年,刘皎月调入张老埠乡中心校本部,接手一个学生较多的大班。面对新挑战,她如饥似渴学习、备课、磨课,课堂授课渐入佳境,班级管理步入正轨。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2020年盛夏,一张“恶性肿瘤”的诊断书如晴空霹雳,此时正值期末冲刺,看着孩子们专注备考的眼神,刘皎月默默将诊断书锁进抽屉。夜深人静时,泪水浸湿枕巾;晨曦微露时,她擦干泪痕,笑容依旧走上讲台。站不住了,就单膝跪在木凳上坚持授课;课下,仍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补课,孩子们心疼地为她擦去额头汗珠。本应该尽早手术,却拖到了暑假。术后仅休养一月有余,不顾家人劝阻,开学首日她准时出现在学生期盼的目光中。后续治疗、复查全“塞”进周末与节假日,未耽误一节课,未请一天假。病床上,她忍着疼痛通过视频为学生答疑、鼓励,画面感人至深。
2021年寒冬,身体刚恢复好一些,刘皎月在上班途中因路面结冰不慎摔倒,导致胫骨平台骨折、前交叉韧带断裂。医生要求她卧床休息,可她拄起双拐、戴上支具,每日骑车往返数十公里颠簸的乡间小路,寒风裹雪打在脸上,此时,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孩子们需要我!”清晨的校园里,拐杖敲击冰面的“哒哒”声,与教室里的琅琅书声交织,谱写成深沉坚韧的师爱乐章。面对师资紧张,她毅然拒绝多次预约的手术,忍着剧痛送走两届毕业生。直至2023年暑假,在家人反复劝说下,才做了手术。长期单腿受力,导致腰部及健侧膝盖严重磨损,至今未能完全恢复……
让乡村成为德育的沃土
身体的困厄,让刘皎月对教育真谛的思考更加深邃:如何将深沉的爱,转化为滋养孩子精神家园的养分?她将目光投向养育自己的热土——大别山丰厚的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
数学课上,冰冷的坐标系有了温度。刘皎月用红笔在练习册上勾勒红军筹粮的曲折路线,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点与线连接着烽火岁月与今日安宁,抽象公式被赋予滚烫的家国情怀。蜿蜒的乡间小路,成为探寻文化根脉的课堂。课余时间,她带孩子们拜访非遗传承人:皮影戏老艺人的小院里,昏黄灯光下灵动的影人演绎古老传说,孩子们屏息凝神,指尖仿佛触摸时光的脉络;手工挂面作坊中,目睹老师傅将面团拉成细韧不断的银丝,孩子们懂得何为“匠心”与“坚守”,传承的种子在汗水滴落处悄然发芽。
岁月如河,青春无悔!自从事教育以来,刘皎月以生命为火,点燃乡村教育的希望之光。用病弱之躯,在三尺讲台上树立师德的标杆。她以千封书信的柔情温暖留守童年,用双拐踏冰的坚毅诠释师者担当,用植根乡土的智慧点亮理想火种。这束顽强燃烧的烛光,在豫南大地的教育沃土上,用热爱与青春点亮无数山乡学子的求知梦,书写着乡村教师最动人的育人华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