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示范田里“问诊”忙


□本报记者 高晶晶 文/图

昨日下午,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苏东和农技推广科科长王开斌去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记者也跟随去了。

他们去的是该中心的水稻示范基地,在平桥区长台关乡冯楼村,300余亩的面积,种植了12个品种的水稻。也就是说,田里虽然都是水稻,但各自族谱不同,被专家们放在一起,比长势、比产量。

“我这快两个星期没到冯楼了,你最近去了吗?”刚上车,苏东就问起了王开斌。

“上周高温干旱,我们专门来看过,田里的水保够。”王开斌开始滔滔不绝,“飞防之前已做过了,我看水稻长得还可以,管理的时候要多注意防病虫害。”

“从事农业肯定是多下到田里好。我们指导组连续去了光山县、新县、浉河区等地,开展秋粮夏管和抗旱指导,有些地方土壤墒情不理想,需要及时浇水。示范田里有提灌,应该好多了。”苏东有感而发。

从107国道转入乡间小路,很快就到基地了。放眼望去,片片稻田连成一片,满眼的浅绿、翠绿、深绿似乎都是一样的,却又有些不同,偶尔有白鹭或者黑白相间的鸟儿从田里飞起,眨眼又没踪影了。

“那是稗子吧。”记者看到靠近路边的一块田里有细长的绿秆高出了旁边叶子一大截,“怎么长那么高。”

“这估计是才冒出来的,上次我来还没有。”王开斌顺手把它扯出来,指着它的叶子对记者说,“你看它的叶子比水稻窄多了,跟水稻抢营养。”

“植保科上次来看的时候怎么处理的?听说他们上次用的除草药是按最低比例的,那个不行,要按照老农民的经验,用量还得再加。”苏东径直跨过田边的灌渠蹲在田埂上,“这是用了除草布?”

在他的脚下,有些破碎的黑色塑料条,一丝一丝的,远处有些完好的整块黑色,像块布盖在地上。

“这是可生物降解的,去年这草除了四五次,还除不干净,今年用这布一铺,省事多了。”王开斌指着远处田埂,“那边都是。”

走走看看,看看再说一说。在他们眼里,水稻稻秆高低、叶子宽窄、根系发不发达,都挺重要的。

绕过一大片田,苏东在一个角落停住了脚步:“这块田快废了吧?”可不是,这块田里的杂草几乎跟长出的水稻不分彼此了。

王开斌也苦了脸:“这块地的种子杂了,别的田里的草拔一回,这个都拔三回了还是这样。我看也是不行了,没啥收的。”

苏东也不说话了,只是拿出手机开始拍了起来:“把这情况反馈给种子公司,查查是什么原因,试试有什么办法?”

乡村静谧,稻田不语,马路上偶尔有三轮车哼哧哼哧地路过,苏东和王开斌两人则专注地讨论着水稻田的管理,预估着今年秋天的收获。看热闹与看门道不同,专家种田更不同,且看今秋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