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13年,这场爱心接力必须赞!


□向炜

52名志愿者,11辆爱心车,1000公里风雨兼程;15岁的少年接棒母亲的善念,73岁的长者拄拐坚持探望;87名受助学子,8万余元助学款……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一场横跨13年的温情接力。无锡与信阳新县之间的这条爱心之路,丈量出的不仅是13000公里的地理距离,更是一群人用坚守书写的时代大爱(详见本报8月14日一版)。

这场始于2012年的“千人助学计划”,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公益的真谛。当商业社会的快节奏让人习惯“即时满足”时,志愿者们却选择用13年光阴做一件“慢公益”:每年穿越山川,亲手将希望送到孩子们手中。73岁老人蹒跚的身影与15岁少年稚嫩的肩膀同框,构成了一幅爱心传承的生动剪影——公益不是一时的热血沸腾,而是代际传递的精神火炬。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场助学行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帮扶。从最初的资金资助,到如今共建“儿童之家”、完善学习设施,爱心正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当受助学生累计达730人、物资总额超870万元时,我们看到的是公益理念的升华:不仅要解一时之困,更要为孩子们点亮改变命运的明灯。正如新县红十字会负责人所言,数字背后的坚守与传承,才是这场爱心长跑最珍贵的价值。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这场持续13年的爱心接力犹如一股清流,见证了商业机构与公益组织的完美配合,演绎了发达地区与革命老区的深情对话。那些受助的孩子们终将懂得,他们接过的不仅是助学金,更是一份“长大后我就成为你”的承诺。

13年足以让一棵树苗长成栋梁,也足以让善意的种子开花结果。当受助学生中有人开始反哺家乡,这场爱心接力就完成了最完美的闭环。大别山下的孩子们或许记不清每个志愿者的模样,但他们一定会记得,有一群来自远方的亲人,用13年的坚守为他们照亮了前路。这份温暖,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样的爱心接力,我们怎能不为之点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