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蕾
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婚姻纠纷连着民生,系着民心,更是创新社会治理的“突破口”。近年来,息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婚姻家庭矛盾在法治轨道上化解,全力以家庭“小稳”助推社会“大稳”。
今年2月,淮河街道十里社区居民王某和张某因家庭琐事、性格不合等产生矛盾,意欲离婚。息县综治中心接到息县民政局推送的信息后,立即牵头组成了由妇联、司法、街道、社区参与的调解小组,积极联系当事人进行矛盾化解、劝和。
高效调度的背后源于息县婚姻家庭矛盾调解机制的创新优化。息县印发《关于强化婚姻家庭矛盾排查化解的工作意见》《婚姻家庭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流程图》,着力构建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同时,息县打破跨部门协同壁垒,县级综治中心整合信访接待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检察服务中心等部门力量入驻,设置综合受理、法律服务、领导接访、多元调处等功能区域,采取“统一受理、先行调解、分类流转”的服务模式,构建“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闭环。
调解小组对王某、张某家庭矛盾纠纷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后,深入家中走访,了解矛盾症结,倾听两人诉求。当得知两人从争吵上升至离婚,主要原因是双方都在气头上彼此互不相让时,调解小组通过分开调解、面对面调解的方式,对两人进行心理疏导、亲情劝和,当事人心情平静下来后进行了深聊,并互相致歉取得对方原谅,“心结”解开了,双方重归于好。
王某与张某婚姻矛盾的高效化解,让双方当事人实现“事心”双解,彰显了息县调解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的成效。息县深度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资源,形成“三调联动”闭环机制,并根据婚姻家庭矛盾特点,创新婚姻家庭矛盾调解“黄金30天”干预机制,组织12名律师、调解员和心理咨询师进驻县民政局、法院设立的调解工作室,利用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和保护令窗口期,组织开展调解,部门联动,合力化解,实现法律咨询、纠纷调处、心理干预全流程服务。
家住龙湖街道的居民李某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人,加上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争吵,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缝。网格员在日常走访排查时发现后,上报至街道平安办进行调解。在专业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下,双方敞开心扉,彼此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当即相互谅解,和好如初,有效避免了矛盾升级。
李某与妻子之间快速愈合的“裂缝”,正是息县建立三级巡防队伍,精准排查,将婚姻家庭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的有力印证。
息县建立覆盖县乡村(社区)的三级巡防排查体系,县综治中心牵头组建一级巡防队伍;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牵头,乡镇干部、司法所、派出所等参与,组成二级巡防队伍;村(社区)“两委”牵头,村干部、一村一警一连、网格员等参与,组成三级巡防队伍。通过日常走访主动发现、主动上报婚姻家庭矛盾苗头,将矛盾纠纷排查的“源头把控”与专业调解的“全流程服务”紧密结合,为后续专业调解力量的介入提供了有效信息,形成了“前端排查—中端调解—末端回访”的调解闭环。
从制度创新到平台建设,从源头排查预警到专业调解服务,息县将“法治力度”与“情理温度”有机融合,以心换心,干群连心,通过积家庭“小安”促社会“大安”,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下一步,息县将努力提升婚姻家庭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水平,着力推进婚姻家庭矛盾预防化解多渠道综合调处、多元化解决问题的立体化工作格局,切实形成及时、有效、稳妥解决婚姻家庭矛盾的长效机制,全力奏响婚姻家庭和谐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