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蕾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接近尾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曾凡豫有些不舍。
“头一次参加这么长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学到了知识,也积累了社会经验,收获满满。”曾凡豫说,她很庆幸,报名参加了信阳市2025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自7月15日被分配到浉河区民权街道新生社区后,她参与了入户走访、隐患排查、居民矛盾纠纷调解等社区工作。
“参加活动之前,我通过老师、同学对社区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之日常生活中也见过网格员是怎么开展工作的,觉得虽然社区工作较琐碎,但应该较好完成。而真正参与其中才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一点也不简单。”曾凡豫告诉记者,入户走访要耐心细致,调解矛盾要直击症结,信息录入要翔实,一点都马虎不得。
“我是学护理专业的,得学习如何跟不同年龄段的人打交道,社区工作刚好给我提供了实践平台。”曾凡豫说,“明年若有机会,我还会报名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
与曾凡豫不同,在羊山新区二十里河街道二十里河社区参加暑期托管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孙美玲,是第二次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不管是孩子们课业辅导还是书法、绘画、唱歌等活动,都能得心应手。
“之前在外地参加过其他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觉得很有意义,所以这次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一启动,我就报名参加了。”孙美玲告诉记者,二十里河社区的暑期托管班不仅有课业辅导、兴趣培养,还在其中融入安全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等内容,不仅全方位满足孩子们的需求,也让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志愿者得到了锻炼。
“我们这个暑期托管班,一共有5名大学生志愿者,都是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孙美玲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对大家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我们和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孩子们对我们也越来越信任,这是‘双向奔赴’。”
曾凡豫、孙美玲作为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参与信阳市2025年暑期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正是青年群体投身家乡建设的生动写照。
今年暑期,全市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共发布2315个实践岗位,最终1258名大学生成功匹配,顺利走上实践岗位。他们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广泛参与政务实践、敬老爱老、生态环保、课业辅导、基层治理与服务群众等多项工作。
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信阳青年学子提供了躬身实践、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近年来,团市委积极引导返乡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激发其热爱家乡、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时代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下一步,团市委将持续聚焦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深化青年文化活动纽带作用,策划更多富有吸引力、影响力的活动,让广大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充实知识,以实际行动为家乡高质量发展贡献蓬勃的青春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