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是党员,就得发挥带头作用,不能总想着个人得失!”——张全健
张全健,党龄79年。1929年9月出生,山西省保德县人。1945年参加革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西藏建设。曾担任信阳地区运输公司副经理。1991年2月离休。
我叫张全健,今年96岁了。回想起过去的日子,那些烽火岁月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放映。
我第一次参加练兵,就取得3枪27环的成绩,被评为“练兵模范”,首长还给我颁发了一枚奖章!那时候年轻,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就想着一定要练好本领,保家卫国。
1940年,我才11岁,亲眼看到日本兵在我的家乡烧杀抢掠。他们的恶行,让我满心都是愤恨,从那时起,我心里就种下了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种子。13岁的时候,我在地主家做长工,每天吃不饱饭,还受尽了屈辱,也让我明白了地主老财就是压在穷人头上的一座大山。
1945年夏天,天特别热,到处都是战火。山西省保德县扒楼沟区政府门前在征兵,当时我才16岁,啥也没想,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共产党的部队里。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跟党走!只有共产党是帮助穷人打天下的,哪怕流血牺牲,我也绝不退缩半步。
因为年纪小,我被编入保德县游击七大队三中队,后来又进了晋绥野战军下属部队警卫连,跟着部队去宁武、偏关、河曲、五寨、宿县一带打仗,最后正式编进了许光达司令员的部队。部队开走的时候,大家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望着熟悉的农田,望着父母脸上的泪水,心里都有些难受。谁也没想到,很多人这一走,就再也没能回来。
抗日战争时期的每场战役,我们都抱着与敌人死拼到底的信念,誓死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一刻,我和战友们都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心里清楚,这胜利来得太不容易,是用无数的血与泪换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的榆林战役,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榆林城池特别坚固,国民党第二十二军守在那里。我们那时候缺乏攻城经验,火器也少,攻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攻城最激烈的时候,云梯被手榴弹炸断,敌人在城墙上疯狂扫射,战友们倒下一批,又有一批往上冲。沙堆旁、战壕里、城墙下,到处都是战友们的尸身。昨天还一起练兵、睡觉、吃饭的战友,今天就牺牲了,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还有瓦子街战役,那地方在陕北洛川到宜川公路的咽喉地带,是一条长十几公里的峡谷,山势险峻,荆棘丛生,特别适合打伏击。西北野战军先攻击宜川的敌军,逼着他们来增援。敌军二十九军军长刘戡率领4个旅8个团来了。我们设下埋伏,等敌人进入瓦子街,就佯装败退,把他们引入峡谷川道,然后重重包围。战役打响后,两军争夺制高点,我们牺牲了很多人,但最终还是把敌人全部歼灭了。
1950年,朝鲜战争的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那是军人的使命。到了鸭绿江,桥已经被敌人的炮火炸得不成样子。我们只能用简陋的工具搭建临时浮桥,艰难地前进。每个人身上都背着沉重的装备,我背着冲锋枪、70发子弹、4个手榴弹。作为排长,我还得额外背一个报话机。我们一个排独守一个山头,敌人狂轰滥炸,生存环境异常艰苦,但大家没有一个人害怕,就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阵地上,不打赢绝不撤离。
我这一辈子,受伤次数多,但运气还不错。我身体耐力强,在战斗部队一天走100多里路不在话下,关键时候跑得快也能救命。军旅生涯,不仅磨炼了我的身体,也磨炼了我的意志。
战争结束后,我没有回家,而是响应国家号召,去西藏建设。我转业到西藏昌都,负责公路养护。从最开始管理一个路段,到后来管几十个路段,再到管理昌都全路段,西藏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也见证了那里的巨大变化。20多年,我把青春都献给了那片土地。有人问我为啥愿意留在那么艰苦的地方?我就说,咱是党员,就得发挥带头作用,不能总想着个人得失。
1983年,我调回内地,来到革命老区信阳,在原信阳地区运输公司当副经理。生活和工作都变了,但我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心从来没变,在任何岗位都尽心尽力,做到无愧于心。
我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唱唱部队的老歌,特别喜欢《东方红》,一开口就觉得眼眶发热。“他为人民谋幸福”,这话说得实在。当年跟党走,就是信这个理;现在老了,还是信这个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时常把这些奖章拿出来看看,不是显摆,是想告诉那些牺牲的战友兄弟:你们看,咱们的仗没白打,咱们的血没白流。如今,国家强了,人民富了,老百姓有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利,整个社会公平正义安稳,这就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口述:张全健 整理:邹乐 摄影:谭台剑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