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保群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不放弃,我弟弟怕是这辈子都回不了家……”8月5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平洛西村,一场迟到了13年的团聚温馨上演,韩保书与家人紧紧相拥,热泪盈眶。这感人的重逢,源于一句不经意的方言,成于我市民政部门七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及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从未放弃的执着。
时间回溯至2018年7月,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头发现一名流浪男子(后确认为韩保书)。彼时,他衣衫褴褛,言语混乱,仅能模糊说出“保书”二字,带有周口、商丘一带的口音,且未携带任何身份证明证件。工作人员遂将其带回救助站安置。
为帮助其寻亲,市救助站立即启动多方联动机制。工作人员一次次耐心问询,试图从其混乱话语中捕捉有效线索;采集DNA进行比对、运用人像识别技术在海量信息中筛查……然而,种种努力均未能奏效,该男子的身份始终成谜。
考虑到其属于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为保障其合法权益,市救助站依据落户安置政策,联合公安部门为其办理了二代身份证,户籍登记姓名为“蒋保书”。但安置并非终点,“一定要帮他找到家人”成为救助站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负责寻亲工作的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李尚霖,更是将此事铭记于心。他坚持每月定期探访蒋保书,耐心与其交流。即便蒋保书时常答非所问、言语混乱,李尚霖也从未失去耐心,始终坚信能找到突破口。
坚持不懈终有回报。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的一次例行探访中。李尚霖如常与蒋保书交谈,并尝试引导:“仔细想想家是哪里的?说出来我们现在就一起回家。”未曾想,蒋保书突然冒出一句:“耶熊吧!”(注:“耶熊吧”为河南方言,意为“不可能”或“算了吧”)。
这句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令李尚霖精神一振,敏锐意识到这极可能是关键线索。结合蒋保书的口音特征,并梳理多年问询积累的零星信息,初步判断其可能为商丘市宁陵县人。市救助站随即联系合作的爱心警官,请求协助排查当地户籍信息。经细致排查,发现宁陵县阳驿乡平洛西村一名叫韩保书的男子信息与蒋保书高度吻合,且户籍信息显示其80多岁的老父亲健在。 根据爱心警官反馈的信息,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于7月24日携带蒋保书的照片赶赴宁陵县阳驿乡平洛西村实地寻亲。在当地民政部门和村委会协助下,联系到了韩保书的哥哥韩运书。韩运书看到照片瞬间泪涌,激动地确认:“是他,是他,这是我弟弟韩保书啊!他20岁时精神状况不佳,2012年走失后,因当时家庭条件困难,亲属们仅在周边地区多次寻找,却一直杳无音信。时间久了,家人都以为他可能已不在人世,没想到竟还有重逢之日……”
8月5日,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下,韩保书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的家乡。村口,老父亲早已翘首以盼。看到儿子的那一刻,老人颤抖着上前,紧紧抱住韩保书,老泪纵横,口中不住念叨:“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闻讯而来的村民也纷纷上前道贺,分享这个家庭团圆的喜悦。
从“蒋保书”到韩保书,从流浪异乡到回归故里,13年的漫长等待,7年的不懈坚守,不仅让一个家庭重获圆满,更彰显了我市民政部门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执着坚守,见证了社会救助体系“一个都不能少”的温暖力量。这份温暖,蕴藏于每一次耐心的问询里、每一次不放弃的排查中,守护着每一个迷失的生命,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