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朱树贵:退而不休 耕耘不息


□本报记者 马童 文/图

去年秋收完水稻,息县农科所副研究员朱树贵就退休了,然而他的科技特派员工作却没有结束。

“朱老师来我们企业5年多,帮了我们不少忙,我们可舍不得放他走。”8月10日,息县中麒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李林说,“这不,朱老师继续在企业工作又快满一年了。”

2019年,息县科技局指派朱树贵到息县中麒农业科技公司进行对口帮扶。他的农技专长和种植业服务正好满足了企业的需求,发挥了不小作用。2024年年底,朱树贵退休后,企业希望他继续留下,朱树贵也觉得自己与企业密不可分,难以割舍。

“二三十年来,我不是在琢磨农业技术,就是在研究种子,不做这些,我的生活就显得太空虚了。”朱树贵说,“李总不让我走,我也离不开这些年习惯的农业生产生活。”

2019年,中麒公司发展遭遇了瓶颈,其引进和改良的种子、农药推广受阻,公司发展也因此陷入停滞。

“当时我们没有成规模的试验田,要推广的各类产品缺乏典型成功案例的支撑。”李林说,“朱老师来企业帮扶后,第一件事就是和企业拧成一股绳,共同建设规模化的试验田。”

试验田的建设过程充满挑战,但3年间,他们完成了从200亩到800亩的飞跃。

“因为当时要着重推广的是息县特产香米——息县香稻丸,必须在其原产地设立试验田。”朱树贵介绍道,“我们要在原产地寻找地块,然后协调各种关系把这些地块集中连片种植。”

如今,当初在息县项店镇齐寨村建立的800亩试验田,已发展成息县优质香米和高产小麦的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种植面积超30000亩。

“这个试验田是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每周都要去一两次。”朱树贵说,“香稻的品质和产量也在不断提升,去年亩产超过300公斤,我们都很振奋。”

熟悉的人都知道,息县传统香稻丸通常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一直在“好吃难种,价高难买”的窘境里挣扎。朱树贵协助中麒公司完成香稻丸的原种恢复和性状改良,最终实现产量的突破。

香稻丸产量突破后,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适合息县地域种植的香米纷纷被引入。朱树贵便和李林合计,成立了息县香米产业协会,希望从香稻的种植过程和品质管控方面引领产业发展。如今,这个协会已经聚集了息县26家农户和农业集体,成为息县优质米生产的主力军。

“大家有难题,都要找朱老师,所以他退休了也不能走。”李林说。

因为要到各乡镇的田地考察,也因为不想麻烦别人,在即将退休的日子里,朱树贵考取了汽车驾照。

2024年,朱树贵即将退休之际,办了一件大事——依托中麒公司成立了信阳香型稻米研发中心,他是主要技术负责人。

“这个研发中心主要做香型水稻品种的引进筛选和示范推广。”朱树贵说,“因为香稻种植效益好,推广很快,很多种粮大户愿意参与合作,当年就建立生产基地3000多亩。”

就这样,由研发中心提供种子和管理技术,再订单回收稻谷,使得参与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

“是市场效益在起作用。”李林说,“种出的香稻市场价较普通水稻每公斤高出0.3元到0.5元,这就意味着亩增收超过200元。”

尽管退而不休,朱树贵还是考虑了两方面的工作安排。朱树贵说:“一是协助本地企业与科研机构及高校建立联系,其中,信阳农林学院是香稻种植研发中心联系最多的高校。二是致力于培养年轻人,目前,中麒公司里几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

2018年,姬坤全从河南科技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入职中麒农业公司,负责农业技术管理。5年间,他从青涩的大学生成长为业务骨干及副总经理。他感慨道:“我的成长,首先要感谢李总干事创业精神的引领,业务的提升则得益于朱老师的悉心指导。近两年,朱老师常带我参与各类技术活动。”

2019年,姚明春高中毕业后,怀着对农业的无限热爱和向往,来到中麒公司从事农业技术工作。

姚明春说:“5年来,我跟随朱老师长期奔波于全县的田间地头,投身于我热爱的‘植保’工作。从观察田间的小虫入手,我逐步了解到田间有害虫和益虫,有本地生害虫和迁飞性害虫。它们危害的部位不同,有的侵害叶片,有的危害根茎,还有的专攻果实等。此外,农作物还会遭受大量病害,这些病害也有各自不同的发生发展规律,危害的部位和程度各有差异,相应的防治手段也多种多样……”

在朱树贵的带领下,2024年,姚明春经过严格的申报、筛选与答辩,顺利通过了“植保专业”农艺师资格认证,成为名副其实的农艺师。

朱树贵对退休后继续从事农技管理一线工作有着现实的考量。他表示:“目前部分农技人员不愿意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服务,而政府在农技服务资金投入上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农户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农技服务需求。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探索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主体作用,让其承担起相应的服务职能,同时政府需强化鼓励、支持与监督职能。”

“真正能解决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单位是农业企业。农业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农户,更离不开农户赖以生存的土地。因此,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体,带动建立引导型示范基地,通过观摩讲解等‘田间学校’方式,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走‘农资+技术服务’‘产品订单+基地建设+技物结合式服务’等农业创新发展之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我离不开田间地头,也希望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朱树贵深有感触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