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涛
当下,“在喜爱之地完成婚姻登记”正成为当代青年对婚姻仪式感的新期待。今年5月10日起,新修订的《婚姻登记工作规范》正式施行,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这一政策不仅为新人“在喜欢的地方领证”提供了制度便利,也为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地积极行动,探索“婚登+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云南省着力打造“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婚姻旅居品牌,推出婚姻登记“跨省通办”与特色旅居相结合的服务,开发“婚俗体验+民族节庆”等文旅产品;上海市部分婚姻登记机构迁入历史保护建筑、公园、特色文化小镇以及甜爱路、幸福里等具有浪漫氛围的地标区域;我市鸡公山景区推出“婚姻登记进景区”服务,开通“爱心巴士”,并在消夏园常年设置情侣拍照打卡花墙……多地通过打造婚姻登记新场景,积极发展“婚登+文旅”经济。
“婚登+文旅”并非简单的场景叠加,其本质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和地方文旅资源激活的新探索。它将原本程序化的婚姻登记流程,升华为承载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的沉浸式体验。
笔者认为,要使这一创新举措从“亮点”转化为持久的惠民成效,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首先,需着力破解“服务衔接”难题。景区临时登记点虽增添浪漫色彩,但需民政、交通、文旅等多部门协同联动,优化配套服务链条,确保新人从登记到返程全程无忧。其次,要推动地方文化深度融入。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脉与婚姻仪式有机结合。再次,要促进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有效串联摄影、酒店、婚庆等相关产业资源,绘制特色“城市爱情地图”,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甜蜜”品牌,使“领证游”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新名片。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