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淮滨:特色产业铺就兴乡致富路


□李汶哲

8月11日,走进淮滨县防胡镇同心毛笔厂的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竹管与狼毫的清香。工人们正专注地进行成型、抛光、喷漆等工序,指尖翻飞间,一支支精致的毛笔逐渐成型。

“我在这儿干了快5年了,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每月还能拿3000多元钱工资。你看这毛笔,从选毛到成型得几十道工序,咱干得熟练,一天能做1000多支呢!”淮滨县防胡镇同心毛笔厂员工丁玉梅告诉笔者,同心毛笔厂传承了淮滨当地百年制笔工艺,目前年产毛笔超30万支,产品远销江西、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口至日本、韩国。厂里现有员工30余人,其中80%是周边村庄的留守妇女和老人。

“我们坚持‘传统工艺+现代设计’的路子,除了生产传统书画用笔,还开发了学生用笔、礼品笔系列。”负责人王春梦说,今年订单量比去年增长了30%,下一步打算扩大厂房,带动更多乡亲学手艺、挣工钱。

在淮滨县马集镇渔网编织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声响彻一片,工人们熟练地操控着编织机,一卷卷绿色网线迅速织成细密的渔网。

“我家就在郭集村,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编渔网,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比在外头还踏实!车间里都是老乡,干活也热闹。”渔网编织车间员工齐艳敏说。

据了解,马集镇郭集村是远近闻名的“渔网之乡”,全村90%的农户从事渔网编织相关产业,形成了“家家有机器、户户会编织”的产业格局。村里不仅有大型编织厂,还带动了180余户家庭作坊,产品销往全国各大水产产区。

近年来,淮滨县聚焦“一麦二牛”核心产业,以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动能。依托优质小麦种植基础,推动粮油加工产业升级,带动全县小麦种植标准化、规模化;依托淮信牧业肉牛和蒙牛现代智慧牧场,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重点发展肉牛、奶牛养殖产业,形成从养殖到乳制品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格局,直接带动万余户农户增收;充分利用当地气候与土壤条件,重点发展畜禽养殖、水产、蔬菜、中药材、食用菌五大特色产业;带动全县5万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