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长琨
退休居家,再次阅读龚立堂同志的《一尺之笔》作品选,倍感亲切。我与立堂曾在信阳日报社共事数载,他的不少文章,我是第一读者。如今重读这部凝结其35年心血与智慧的厚重之作,往事历历在目。这部作品不仅勾勒出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履迹和精神风貌,更是一部用文字镌刻的信阳改革开放史的缩影。
记录时代的历史变迁
《一尺之笔》上下两卷如双轴并转,牵引出35年间信阳的沧桑巨变。上卷“一彻万融”“一隅之见”等四章,以新闻专业视角,精准捕捉信阳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国家战略的信阳力量》一文,以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为叙事支点,层层剖析信阳如何从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地带”跃升为国家战略版图上的重要支点。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终究要体现在对时代脉搏的精准触摸上。”
下卷“一往情深”至“一朝风月”五章,则以更细腻的笔触勾勒信阳社会肌理。《茶叶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通过茶农指尖的老茧、茶商账本的数字、官员案头的规划图,立体展现信阳毛尖从山间野茶到百亿产业的蜕变;《水啊水——信阳旱涝忧思录》穿梭于田间泥泞与水利工程的钢筋水泥之间,在农民叹息与专家研判中,揭示水资源管理的深层矛盾。这种将新闻报道升华为公共政策讨论的深度实践,正是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的生动注脚。
《红色绿色交响曲》中提出的“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发展模式,在今日信阳愈发彰显实践伟力。2025年,信阳毛尖品牌价值突破80亿元,文新茶村年接待游客近百万人次,红色旅游线路串联23处革命旧址,这“红绿交响”的发展路径,恰是对龚立堂新闻理念的最佳印证。
字里行间的振兴密码
龚立堂的笔不仅记录历史,更在字里行间埋藏着发展的智慧。《生态富民的“光山密码”》中揭示的“特色产业+文化赋能”模式,在郝堂村的转型中得到生动印证。这个曾是豫南典型贫困村的村落,通过培育“八大匠”传统技艺品牌,老木匠的刨花与陶艺家的釉色碰撞出文旅火花,年游客量突破25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较十年前增长300%。这种“以文化人、以文兴业”的实践,正是对书中“文化是发展最深层动力”理念的创新诠释。
作品集中对区域协作的前瞻性思考,与今日苏信合作的深度实践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截至2024年,信阳承接苏州产业转移项目118个,总投资达311亿元,区块链技术赋能的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更打破了区域协作的行政壁垒。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印证了革命老区突破地理局限的必然路径。
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全书。《“亲商”绝不是“傍大款”》中对健康政商关系的深刻思考,在浉河区“信阳小院”模式中得到生动回应。通过“主理人+合作社”的创新机制,136处闲置农房变身特色民宿与文创空间,带动3万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成功入选全国文旅融合标杆案例。这种体制机制的突破,恰如书中所言:“改革的锋芒,永远要指向发展的堵点与痛点。”
镌刻时代的永恒价值
《宁肯苦干,不愿苦熬》中刻画的信阳老区人民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实践中焕发新生。光山县紫水街道徐店社区的网格员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街巷:清晨的菜市场里,他们在讨价还价声中捕捉邻里纠纷的苗头;午后的晒谷场上,他们从老人的闲谈中了解政策落地的堵点;暮色中的灯光下,他们将一天的见闻整理成详细台账,为矛盾调解提供精准依据。正是这种“人熟、地熟、情况熟”的踏实作风,让光山县“网格+矛调”机制真正实现“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将“苦干”精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担当在书中尤为鲜明。《流淌在血脉中的初心使命——记农民工黄久生连续24年为家乡700位孤寡老人办年货二三事》文中,报道黄久生这位从潢川县走出的农民工,从1986年起,连续34年为老家晏岗村孤寡老人办年货;1996年后,更是将这份关怀扩展到全镇700位孤寡老人。黄久生不仅在春节为老人们购置年货,重阳节还带老人们到北京旅游,甚至出资200多万元建起敬老院。龚立堂以细腻笔触展现其事迹,不仅让这份坚守与善良得以广泛传播,更彰显出新闻工作者挖掘社会正能量、传递人间大爱的使命担当,与当下信阳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相得益彰。
技术手段在迭代,但文化传承的基因从未改变。龚立堂的《一尺之笔》,正是这样一部用新闻笔触书写的文化基因图谱:信阳博物馆里泛黄的清代茶商账本与《茶叶节:给信阳带来了什么》中的现代产业数据遥相呼应;何家冲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的斑驳墙壁,仍在诉说着《红色绿色交响曲》里的时代新篇。这些跨越时空的呼应,生动诠释着一个道理:唯有深深扎根脚下的土地,文字才能积蓄起穿越岁月的力量,让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足音始终同频共振。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一尺之笔》的价值愈发清晰。它不仅是一部新闻作品集,更是一部革命老区振兴的大事记。当信阳在“两个更好”的征程上稳步前行,龚立堂的新闻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新闻力量,在于既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引领者,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为未来播撒思想的火种。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信阳市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常务副部长,曾任信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