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风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坚守育人初心 点亮学子梦想


——记河南省优秀教师、信阳市优秀班主任、新县职业高级中学教师邢晓航

□本报记者 冯康松

19年前,一个薄雾未散的清晨,初来乍到的邢晓航站在新县职业高级中学大门口,听着校园内琅琅读书声,他如同一粒种子落入丰厚沃土——这所位于大别山深处的学校,终将成为他扎根一生的教育阵地。在这里,他践行着“用初心点亮梦想”的誓言,将青春与热血献给职业教育事业。

初心如磐,从山村讲台到职教热土

2002年高考填报志愿时,邢晓航毫不犹豫选择了师范院校。大二暑假的“三下乡”支教经历,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教育的力量。在四面漏风的山村小学教室里,没有玻璃窗、没有电风扇,蚊虫在黑板上盘旋,但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比任何灯光都明亮。班里的小李同学总在放学后留下来问问题,瘦小的身影在夕阳里格外显眼,后来邢晓航得知,她的哥哥因病辍学,全家的希望都压在她肩上。支教结束后,他始终与小李保持联系,鼓励她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小李在感谢信中写道:“邢老师,是您让我明白,山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如今,小李已成为襄阳市的一名教师,去年教师节她发来消息:“我正在走您走过的路。”那一刻,邢晓航真正理解了“教育是点燃一把火”的含义。

2006年,带着这份初心,邢晓航走进新县职高。刚到新县职高就面临很多困难:新县的方言让他难以听懂学生提问,从小饮食清淡的他更被辣椒的饭菜辣得直冒眼泪。但当他看到教室里那些眼里闪闪发光的孩子时,所有不适都化作前行的动力。他跟着同事学方言,在教案本上标注谐音;向食堂师傅请教菜的“微辣”做法,渐渐把他乡变成故乡。

坚守担当,18年的温度与智慧

从教19年,邢晓航18年担任班主任,同时承担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有人说他“自讨苦吃”,他却说:“班主任是离学生最近的人,能亲手为学生搭起成长的阶梯,这是何其有幸的事!”

为了让教室成为“第二个家”,邢晓航带领学生用彩纸做窗花,将教室装扮得像小礼堂;把荣誉证书贴成“成长树”,见证孩子们的成长。最难忘的是班徽设计活动:全班每位同学都提交了方案,通过投票选出最能代表班级精神的图案。一位平时沉默的男生,在班徽中藏入了“永不言弃”的拼音首字母,他说:“职高生也能有梦想。”那一刻,班级凝聚力悄然形成。

寝室同样是育人阵地。邢晓航让每个寝室制定“公约”,在墙上贴励志标语,摆上大家共同养护的绿植。一次查寝室时,他发现302寝室墙上贴着“我们要一起考上信阳师院”的标语。经过不懈努力,这四名同学最终全部圆梦。教育就是这样:你埋下什么种子,就会开出什么花。

为激发学生内生动力,邢晓航常邀请已考入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分享经验。这些学长学姐用亲身经历证明:“职高生也能考上大学,一样可以实现梦想。”2017届的盛雅静说:“当年您说职高生能上211大学,我真的相信了。”作为邢晓航所带班级第一个考入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她的故事比任何说教更有力量。

职教风采,打破偏见的成长答卷

刚入职时,总有人说:“职高学生基础差,能学出啥呀?”邢晓航始终坚信,职业教育不是“退路”,而是“殊途同归”的成长赛道。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12年,邢晓航带的体艺班创造学校单班本科过线27人纪录;2017年,所带班级39名学生考上二本,盛雅静考入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柳琳琳以696分位列全省旅游专业第八名,5名学生考入信阳师范学院;2023年,旅游班5人步入信阳师范大学……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清晨的早读、深夜的台灯,是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更是学生们用努力打破偏见的宣言。

2023年考入信阳师范大学的孙建玲同学,中招成绩仅358分,高一入学时觉得自己“可能考不上大学”。邢晓航用“高考改变命运,拼搏创造奇迹”等话语勉励她,并分享往届学长学姐逆袭的故事。在鼓励下,她逐渐适应学习环境,爱上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最终圆梦大学。如今在读大二的她常说:“老师,是您让我相信自己能行。”

共同成长,在奋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天道酬勤”是邢晓航教案本扉页上写了19年的四个大字。为了让语文课更生动,邢晓航将多媒体、小组合作引入课堂;发现中职生缺乏合适的文言文教材,便牵头编写《中职文言文全解》,从设计框架到反复校对,最终成书出版;今年上半年,他又组织教师编写初中升高中衔接材料,助力新生打好基础。

负责学校抖音运营的四年,是邢晓航另一段难忘经历。从粉丝200人到1.6万人,从普通视频到7个百万播放量作品,背后是无数个下班后的剪辑、凌晨的选题。许多外地学生因视频慕名而来,这段经历让他明白:教育不仅要埋头教书,更要抬头看路,用新方式讲好职教故事。

成长路上,同事亦是老师。当看到代老师为每个学生建成长档案,邢晓航开始记录孩子们的点滴进步;跟着胡刚老师学习“课前五分钟作文训练”,那一年高考,他所带文科班有5人语文成绩超过120分。正如学生所说:“老师,您总教我们要努力,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教育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在新县职高这片土地上,邢晓航见过太多迷茫少年找到方向、见过太多被低估的潜力绽放光芒。作为新时代职教人,他愿继续做那盏不灭的灯,用初心照亮更多梦想,用热爱浇灌更多希望——因为他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值得被期待,每份梦想都值得被点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