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我们这样纪念


——缅怀抗日英烈赵崇德

□本报记者 李浩

金刚台晨雾将散,山风裹着暑气扑面而来。盛夏时节,记者一行来到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山脚下新塘塆的赵崇德故居开馆3个多月,水泥路面上已叠满天南海北的足迹。

几束新采的菊花沾着晨露,静立在纪念碑前,这是祭拜者自发献上的纪念。菊香飘远,那位23岁血洒太行的英雄,从未远离。

一部电影纪念他

大别山浓重的夜幕被光束划破。

2021年10月13日,由中共商城县委、商城县人民政府等联合摄制的抗战题材影片《中国营长》,在影片主人公赵崇德的家乡——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大别山乡学院首映。

电影改编自“夜袭阳明堡”战役,制作团队1∶1还原战场,炸毁5架战机模型,力求真实震撼。演员封柏等演绎的“以一胜百”营长形象,让赵崇德从泛黄的史料里走出,以无比鲜活的形象走进观众的心间。

“15岁参加革命,23岁牺牲,赵崇德的一生很短暂,却波澜壮阔。”赵崇德故居旁,商城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一级主任科员熊伟生娓娓道来。

赵崇德,1914年出生在商城县伏山乡七里山村新塘塆。1929年商城起义后加入少年先锋队,1930年秋参加红军,1932年10月跟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他多次负伤,屡立战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任八路军第129师769团3营营长。

1937年10月,忻口战役陷入胶着,日军凭借阳明堡机场24架战机肆虐晋北。敌机昼夜狂轰滥炸,我方阵地伤亡惨重。

侦察敌情后,经过缜密研判,部队决定炸掉日军停放在代县阳明堡机场的飞机。因为缺少大范围杀伤性武器,破坏方式主要依靠手榴弹和炸弹。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炸毁日军飞机,就需要派出部队进入机场内部。这并非易事,作为战争中最为重要的机场,日军肯定会严加保护,一旦派出部队进入机场,必定会受到日军阻击。

但是这件事又不得不做。赵崇德善于夜战,人称“夜老虎”,袭击机场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他的肩上。

10月19日凌晨,在战友的掩护下,赵崇德率突击队突入机场,破坏敌方飞机。战斗中,赵崇德指挥战士们将手榴弹捆在一起,投向敌军机群。顷刻间,机场成了一片火海。近1小时的激战,共炸毁敌机24架、歼敌100余人。撤出战斗时,战友深陷敌人包围,赵崇德奋不顾身上前掩护队友,不幸中弹,壮烈牺牲。23岁的他将自己的青春永远留在了太行山。

夜袭捷报震动全国。刘伯承在接到电报后连声称赞:“七六九团首战告捷,打得漂亮。”彭德怀称赞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1938年1月,赵崇德被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授予“好干部”光荣称号。1940年7月1日,第129师政治部编印中国共产党诞生19周年及抗日3周年纪念丛刊《烈士传》,赵崇德的英雄事迹被收入。

英雄从未被遗忘。2014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赵崇德名列其中。

当我们走出展馆,蝉鸣声声,熊伟生望向远山:“他的生命定格在23岁那年盛夏,但信仰的星火从未熄灭——这火种,让我们踏上83年的寻根之旅。”

一首歌曲呼唤他

“摘一朵野菊,我在金刚台把你等待,你在阳明堡炸毁了敌机,自己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歌声在金刚台的山风里轻轻飘荡,熊伟生正是这首《等你回来》歌曲的词作者。他低声告诉记者,词中这朵年年盛开的野菊,承载着家乡人民83载未改的等待。

歌词中的英雄叙事,以“等你回来”象征家乡人民对英雄归来的期盼;在旋律的情感表达上,采用深沉与激昂交织的曲风,呼应赵崇德“打仗如虎、爱兵如母”的双面性格。

1937年,赵崇德牺牲后,由于当时时间紧迫,战友和乡亲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将赵崇德就近安葬在刘家庄村,来不及立墓碑,甚至没来得及做过多的交代,一抔黄土匆匆掩埋了一副忠骨。

村民王伟弟亲眼见着八路军将一副年轻躯体匆匆掩埋。“连墓碑都来不及立,”临终前他攥紧儿子的手说,“守着这座坟,这是我们的英雄!”王家三代人就此接力:父亲嘱托儿子,儿子再嘱托孙子王青福。无名冢前,清明添土,除夕焚香,83年从未间断。

2020年,晋豫两地联动启动“寻找赵崇德”行动,牺牲83年的赵崇德魂归大别山。

2020年9月18日清晨7时,暴雨倾盆。伏山乡新塘塆村口,白发老者拄杖而立,孩童踮脚张望。

“灵车归乡那夜,信阳突降暴雨,”曾亲历现场的河南日报社高级记者、里罗城村“名誉村长”王天定说,“家乡父老彻夜未眠,风雨无阻,只为迎他回家。”

从村口至墓地,烛火如龙蜿蜒。家乡的党员干部来了,远道而归的赵氏宗亲来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来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稚嫩幼小的孩子依偎在母亲怀里。暴雨浸透单衣,但没有人退却,两排黑色挽联在大雨中猎猎作响:“抗日英雄魂归故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抗战英雄终归故里,花岗岩墓碑镌刻“抗日英雄赵崇德之墓”,碑顶红星熠熠生辉。

这首为他创作的歌曲《等你回来》,成为2020年信阳市春晚原创歌曲节目,入选大别山新民歌,在赵崇德纪念活动、校园红色教育中传唱,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

歌声传情,歌曲《等你回来》,成为跨越时空的呼唤。

一条大道铭记他

从赵崇德烈士墓园驱车约30分钟,便汇入了县城人流熙攘的赵崇德大道。

赵崇德大道上,大学生志愿者蔡钰坤步履匆忙。

“赵崇德是我从小听到大的名字。”蔡钰坤告诉记者。这位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就读的学生,今年暑期返回家乡参加社会实践,主动报名参加了社区的公益暑托班。“这条路我们每天都走,每次经过都感到一种激励。我要把赵崇德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激励他们长大做像赵崇德一样勇敢的人。”

2015年,为纪念赵崇德,商城县委、县政府将这条贯通老城新区的陶家河畔主干道命名为“赵崇德大道”。10年间,大道历经数次改造提升,两侧绿树成荫,并设有赵崇德塑像、纪念广场,形成“红色画廊”。如今,这里已是商城最具活力的城市道路,四季如春的林荫路、点缀其间的红色文化建筑,无不彰显着商城的变迁与发展。这条以英雄之名命名的道路,已完全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为一条融合历史荣光与现代气息的纽带大道。

近年来,商城深挖红色沃土,赓续抗战记忆,将思政课堂延伸到革命旧址、田间地头。在伏山乡里罗城村,红军墙标、红军医院、红军墓等遗迹串联成“初心路”,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大别山精神文化传承中心7年间接待青少年研学30万人次、党员干部培训10余万人次。

这些行走的课堂和涌动的研学之旅,不仅刻录在统计数字里,更深深浸润在孩子们的心田。在赵崇德故居,一封信格外引人注意,那是余子店小学五年级一班的赵婧冉写给赵崇德爷爷的。

字里行间,一笔一画都透着真挚——

“敬爱的赵崇德爷爷,80多年过去了,您的家乡如今山清水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家乡的人民从未忘记您。”

年轻的赵崇德陨落在北国的暗夜里,但信仰之火早已燃遍他深爱的故土山河。据商城县委宣传部同志介绍,赵崇德故居的开放,吸引干部群众学习,形成“历史—当下—未来”的精神接力。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商城段)建设,商城县还打造了红色旅游路线。

街巷留痕,赵崇德大道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坐标。电影、歌曲、道路,三种载体共同构建关于赵崇德的立体记忆。从银幕到旋律,从地名到心灵,英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

如今,我们这样纪念赵崇德:以一条条通向远方的路,以一代代人心中的光,以不曾忘却的过往,英雄的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记者手记

记忆的丰碑 时代的回响

□李浩

通往赵崇德故居的路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那是一条蜿蜒的乡间小道,农田掠过车窗,村舍自然“生长”。

经过了金刚台的大山,经过了流水汤汤的河湾,终于在茂林深处,一座黄土老屋撞入眼底。故居到了,向前再走200米,是英雄的墓园,23岁的忠魂长眠于此。

墓碑上有赵崇德生前所在部队385旅老首长徐承云的题字。苍劲有力的字迹,让老照片变得鲜活:敌机残骸扭曲着;牺牲战士的拳头紧握着;赵崇德营长的遗像,眼睛亮得像星辰……忽然就懂得银幕上那些冲锋的身影为何让人落泪、歌曲里“等你回来”的呼唤为何总在人心头萦绕,更懂得脚下这条刻着他名字的大道,是怎样将英雄的足迹融进了烟火日常。

当年,他们配备着简陋的武器,穿着缝缝补补的军装和单薄的草鞋,却那么英勇无畏,以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坚定地挡在老百姓身前,换来了今日的盛世繁华。

如今,我们行走在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大道上,孩童诵读着先烈的故事,纪念碑前鲜花常伴,故居里叠满缅怀的足迹。历史与现实在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条大道的指引下,交相辉映,光荣与梦想从未如此具象化,我们当以奋进告慰英烈。

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名字,他们真的离开了吗?不,我们永远记得:通往这盛世繁华的,是他们用单薄的草鞋踏出来的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