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好东西得先有个好名字,咱这挂面,就叫‘有盐在先’!”高老师当即拍板。
“有好名字还不够,还得讲出好故事!我觉得有两个故事可以讲:一个是‘盐’的故事,讲出老手艺的风味;一个是‘言’的故事,讲东岳村有言出必践的诚信,向消费者保证,绝不做假!”
“另外,包装也得改一改。一包10斤,城里人谁会一下子买这么多?”
这些话,杨长家听进去了。但他还有些疑虑:真的中?该不会是纸上谈兵吧?
高老师带着东岳村的乡亲和“有盐在先”的故事,去了义乌文博会。没想到,“有盐在先”的故事没讲完,东岳村的展位就被挤得水泄不通!有个客商,一笔就是20多万元!展会结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订购电话更是响个不停,这个小村子从未有过地忙活了起来。
“乖乖呀,中!真中!真是中!”老杨和村民们算是彻底服了。
“服了”的乡亲们,脑瓜子一下开了窍:
“俺们家糍粑比那挂面还有说道哩!把俺姥姥的故事讲出来,一定更美气……”
“现在年轻人都讲究那个啥来着?对,是调调!俺琢磨着,要是把艾草的来历给年轻人念叨念叨……”
…………
一通,百通!现在,村里何止“十宝”,所有的土特产,都成了“土地爷的帽疙瘩——起明发亮宝贝蛋”。
记者在东岳村采访时,杨长家执意要带我们去村里的特产展销厅看看。
腊肉、茶叶、糕点、麻鸭蛋……把一排排货架堆得满满当当,色彩或亮丽或素雅,包装或古朴或新潮,名字或文气或俏皮,让人拿在手里就舍不得放下。
“这款茶叶,叫‘陈的心肝’,茶名是村里的‘茶痴’老陈起的。他们家可是祖孙三代都种茶做茶。你看这包装上的三个巴掌印,每个代表一代人!”
“不如吃茶去?”另一款茶叶的名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这名字可有典故,跟苏东坡有关哩!当年苏东坡遭贬,路过咱光山,在一座寺里与僧人品茶论禅,喝高兴了,大学士随口就来了一句‘不如吃茶去!’”
沿着长长的货架一路往前走,“好运香菇”“步步糕升”“双向的甜”等一个个品牌,都能讲出自己的故事。
“就这个展销厅,今年已经卖了一百多万哩!”杨长家的话牛得很!
(原载于《光明日报》8月2日1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