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2008年秋,当大学毕业的张娅第一次走上讲台,望着台下一双双清澈的眼眸,她突然领悟到教育最动人的模样——那是以心传心的星火燎原,是以爱育爱的薪火相传。
回望17年从教之路,张娅心潮涌动。每当工作遇到困难,她总是默默“顶上去”“坚持住”,这既是对教育初心的忠实践行,也是对育人使命的无悔坚守。在新县二高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通过新老教师结对、优质课大赛、教研活动、师资培训等关爱教师成长举措,她迅速从教学新手成长为骨干教师。
师者如光,在温暖坚守中传递力量
教育是春风化雨时的润物无声,是迷途知返时的灯塔守望。除生育和照料孩子那几年,张娅始终担任女生辅导员。犹记某个深秋的深夜,急促的敲门声打破寂静——一名女生焦急求助。张娅与值班老师方芳冲进宿舍,看见学生蜷缩在床角,汗珠浸透衣衫。联系班主任及家长后,她们轮流背起学生奔向医院。深夜路难行、车难寻,从长潭医院辗转到县医院急诊科,两人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待学生转危为安时,晨曦已微露。带着满身疲惫赶回教室,听到琅琅读书声的瞬间,所有辛劳都化作心中最甜美的甘霖。
2015年寒冬,正值毕业班冲刺关键期。第四节课上,一名男生突发疾病,确认病症后,张娅立即联系专业医生了解救治方法,直至学生病情缓解。课后试图联系家长未果,她叫来在邻校任教的丈夫,开车将学生安全送到亲戚家。返程后,夫妻俩匆匆吃过午饭便各自奔赴岗位。从教以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这些细碎的温暖坚守,彰显着张娅的师者仁心。
匠心育才,在相互成就中见证成长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家庭希望的守护者、学生梦想的摆渡人。17年来,张娅始终保持着对教育教学的敬畏与严谨:教材、资料、备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每堂课的精心准备;班级管理本里详细记录着学生的单词过关、作业质量、书写进步情况,坚持“课课清、人人清”,逐篇批改作文并总结易错表达。
新高考改革后,针对英语读后续写题型教学难点,张娅在学校的支持下,带领英语教研组自主研发写作指导学案,结合自身经历整理话题词汇。2024年,她与本班5名学生参加新县半程马拉松,返校后以此为案例,结合高考阅读语篇整理话题词汇,鼓励学生:“迈步向前,普通人也能实现看似不可能的目标。”
付出终有回报。首届学生小静在她的周末一对一辅导下,从腼腆女生成长为英语演讲比赛的闪耀新星;2019届学生小张高考总分位列年级第一,英语从高一40多分提升至124分;2022届学生小汪、小刘高考英语分别取得132分、128分,总分位列年级第二名、第三名,其中小汪成为新县二高首位空军飞行员。
温暖同行,在双向奔赴中汲取力量
张娅不善言辞,更多是默默行动:为学生准备名著、文具、奶茶和小红包,给课代表送毕业礼物;发现学生身体不适便陪同买药,错过饭点时悄悄递上面包。学生们的回报同样暖心:她嗓子嘶哑时,送来关怀与草药;毕业多年的学生仍会发信息提醒:“老师要注意保护嗓子。”
2013年,张娅被学生投票评为“最喜爱的教师”。这份荣誉她格外珍惜,更鞭策自己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2019年春,怀二胎时身体出现不适,医生建议她住院。一边是即将高考的学生,一边是身体原因,她最终选择了坚守岗位。幸运的是,病症逐渐好转,指标恢复正常。备考期间,她全身心投入教学,目送学生登上考场的公交车时,泪水悄然滑落。
“张老师,孩子特别信任您!因为您的激励,他的英语从三四十分考到100多分,我们全家感激不尽!”家长的认可与学生的信任,是张娅职业幸福感的源泉。
时代在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2024年备战省级优质课评选时,张娅的爱人出差在外,她白天上课,夜晚打磨课程设计。年幼的女儿在完成课业之余还要照顾四岁的弟弟,看着懂事的孩子,张娅心中五味杂陈。但她深知:教育不是独行,而是众行;不是冲刺,而是马拉松。真正的成长在于始终保持向上攀登的勇气与向下扎根的定力。
“教育是师生共同谱写的交响乐。”张娅说。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她将以孺子牛的勤勉深耕讲台,以千里马的姿态追逐理想,用匠心守望初心,以真诚呼唤渴望,成就学生,更成就自我。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