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息县彭店乡王庄村党支部书记吴霞舍自家鱼塘救大田——

“鱼塘干了不打紧,村民的事大!”


□本报记者 李凯

入夏以来,豫南地区持续高温少雨,旱情严峻。在息县彭店乡王庄村,玉米叶片卷曲发黄,无声诉说着干旱的威力。面对这场“烤”验,村党支部书记吴霞最忧心的并非旱情本身,而是“怕乡亲们认命”。

7月26日中午,吴霞的父亲匆匆回家,带来消息:“村里的人想抽咱鱼塘的水浇地。”母亲闻声一顿,紧握扫帚的手停住了,喃喃道:“这7000元的鱼苗才刚下塘啊……”忧虑之情溢于言表。

话音未落,吴霞已抓起电动车钥匙:“爸,走!去鱼塘,抽!”母亲还想说什么,吴霞语气坚定:“鱼塘干了不打紧,村民的事大!”

转眼间,鱼塘边便聚满了焦急的村民。几位年长的村民拉着吴霞的手说:“妮儿,俺们想用鱼塘的水救救玉米,电费俺们几家平摊,你看行不?”

看着乡亲们期盼的眼神,吴霞当即拍板:“不用分摊!你们尽管抽。抽干了,咱还有大井能重新养。鱼死了算我的,没事!”乡亲们连声道谢,让这位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内心百感交集。

随着7台水泵轰鸣启动,鱼塘的水汩汩流向干渴的玉米地。吴霞伫立塘边,看着水位缓降,心中感慨:“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长辈,现在却对我这个晚辈连连道谢。”

5小时后,暮色四合,吴霞才疲惫归家。月光下,母亲独坐门前,默默凝望着鱼塘方向。吴霞心知,那些鱼苗是父母省吃俭用的心血,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耳畔回响起父亲常挂嘴边的话——党员家的灶火,得先热乡亲的锅。这朴素的信念,正是她行动的支撑。

“我心中始终有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服务好父老乡亲。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只要我能力所及,我都愿意尽力帮忙。无论是项目支持还是日常小事,能做的我都不推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和乡亲们一起向前走,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我的初心。”吴霞对记者说。

如今,王庄村一度因干旱枯黄的玉米叶,在鱼塘水的浇灌下,已重现生机。而吴霞家曾经蓄满水的鱼塘,如今塘底干涸、布满裂痕。吴霞说,鱼塘空了可以再注水,鱼死了还能重新养,但党组织与乡亲们的心更近了,这份情谊最珍贵。

涓滴之水,润泽了村民的农田,更彰显了党员本色。面对个人利益与群众急需的抉择,吴霞一句“村民的事大”掷地有声,一个“抽”字尽显担当。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不仅解了玉米的“渴”,更夯实了干群之间的信任基石,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人民至上”的朴素信念和基层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

善治有密码

□李浩

塘水干,人心暖。吴霞舍小家救大田的选择,藏着基层治理的密码。

这密码,是民本的情怀。一句“抽”,毫不犹豫;一声“鱼死了算我的”,斩钉截铁。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灶火先热乡亲锅”的本能。治理的根基在人心,人心靠真情凝聚。当干部的心里装着群众,群众的心里自然装着集体。

这密码,是利他的智慧。放水救急是担当,而化危机为转机更见智慧。以一方鱼塘的损失,换来群众农田的生机;以个人利益的退让,赢得集体信任的增值。治理的巧劲在于此,小切口让渡,换来大局面盘活。鱼塘见底,人心蓄满;玉米挺腰,民力勃发。

这密码,润物无声。没有高调宣示,只有默默行动。高水平治理无需轰轰烈烈,贵在点滴浸润。干部弯下腰,民心自然齐;公心摆得正,治理方通畅。吴霞用行动告诉我们,善治不是口号里的蓝图,而是泥泞中的脚印。

高水平治理,我们需要这样的大智慧。“两高四着力”的宏图下,要求干部以身作则,将民心当作标尺。吴霞的行为恰恰说明,治理的考场不在办公室,而在群众紧锁的眉头间;治理的答案不在文件堆里,而在焦渴的青苗上。

以“高水平”透视“高质量”,重在民情所系,贵在民生所念。今年以来,我市气候呈现“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日照偏多”特点,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容易出现旱情。要加强旱情、墒情监测研判,充分发挥机电井、河库和坑塘堰坝等水利设施作用,精准调度水源保障灌溉,尽最大可能减少旱情带来的影响。

善治有密码。这密码很简单:真为民者,民必跟之;心同此心,力必聚之。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