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晶晶
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对我市秋季农作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为有效应对旱情,保障秋粮生产,市农科院迅速行动,多次组织水稻、花生、玉米等技术团队,深入各县区乡村,实地勘察苗情墒情,指导农户科学开展田间灌溉、水肥一体化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并举办技术培训,为农户送上科技“及时雨”,全力保障秋作物稳产丰收。
精准施策,力保水稻生产
罗山县、光山县作为今年全国100个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市农科院专门组建科技服务专家团,定期下沉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全程指导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组织培训2场次,培训人员120人次,现场指导14次,受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广泛好评。
“不同水稻品种在抗性、生长周期上存在差异,应对方案也需精准施策。”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扶定表示。
在罗山县新强家庭农场,扶定带领团队针对再生稻灌浆期的特点,指导农户及时补水追肥。
在光山县文殊乡南王岗村,针对优质稻“兆优5431”正处于晒田关键期的情况,技术指导组强调,要及时开通水口及边沟,确保晒田质量达标。在光山县鑫磊农业专业合作社,中稻“荃优822”已进入幼穗分化三期。水稻团队建议适量施入穗肥,促进大穗形成;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昼灌夜排”方式,有效降低冠层和叶片温度;同时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该合作社种植的260亩再生稻“隆晶优1212”正处于灌浆结实关键期,团队指导在齐穗后15天施好促芽肥,以提高再生芽萌发质量;收割前7至10天需断水晾田,确保机械收割顺畅,增强稻桩抗碾压能力。 科学应对,缓解花生旱情
“据调研,全市80%以上的花生种植区土壤墒情不足,主要集中在罗山、息县、淮滨、平桥、固始等区域。7月22日至23日,平桥区、罗山县、固始县城区有效降雨缓解了部分旱情,息县、淮滨县及固始县城区以外区域主要依靠人工灌溉缓解旱情。”市农科院花生团队深入花生连片种植区,面向种植户开展专项技术指导,重点讲解降温、补水、促开花、保果针等技术要点。 “建议农户优先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避免大水漫灌。最佳灌溉时段为清晨或傍晚。”市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明慧提醒花生种植户,“应避免在正午高温时段灌溉,以减少对根系的刺激。”此外,花生团队还提出,可通过合理追肥、施用生长调节剂等措施,促进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增强植株抗旱能力,并提早预防因干旱引发的病虫害。 分类指导,保障玉米授粉
当前,我市春玉米处于蜡熟期,夏玉米大部分处于抽雄吐丝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及授粉造成严重影响。7月23日,在淮滨县卢集乡梁围村一处玉米—大豆带状种植示范基地,市农科院农业专家石守设、陈宏一行发现部分玉米出现卷叶,正在进行大水漫灌。专家们与农户深入交流,在肯定抗旱措施的同时,强调需同步加强病虫害防治。 “在息县路口乡调研时,我们发现部分农户配备了专业喷灌设备,适合较大田块的玉米抗旱,能有效缓解旱情。”石守设表示,“专业农机合作社在抗旱保粮中应发挥更大作用。” “根据当前天气预报,未来仍将出现超过35℃的高温天气。”市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钟思志表示,“下一步,市农科院将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持续发挥科技助农优势,坚持下沉抗旱一线,指导农户做好夏季田间管理,努力‘以秋补夏’,为确保全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