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老年助餐服务既要“暖心”也要“可持续”


□向炜

572个助餐场所覆盖约40%城镇社区和10%行政村,形成“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并创新性地建立了“邻里中心+老年食堂”配送体系。我市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的这些探索值得肯定。然而,要让助餐服务真正实现长效惠民,仍需破解政策落地难、城乡失衡、运营乏力等现实困境。

政策红利不能“看得见、摸不着”。目前,老年助餐机构仍面临补贴申请难、税费减免落实慢等问题。部分基层部门对政策理解不一,导致水电气优惠、运营补贴等利好未能落实。政策若不能精准落地,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必然受挫。建议建立动态老年人数据库,简化补贴申领流程,确保政策红利直达经营主体,让助餐机构得以“轻装上阵”。

城市助餐点客源相对稳定,而农村地区老年人居住分散、消费能力较弱,部分助餐点甚至因成本过高而难以为继。农村助餐如何破解“叫好不叫座”的难题?破解之道在于因地制宜:推广“移动助餐车”“互助送餐”等灵活模式,整合闲置校舍、村部等资源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政府补贴应向农村倾斜,重点保障失能、独居等刚需群体。

可持续运营是关键。老年助餐不能只靠政府“输血”,更要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可引入连锁餐饮企业托管运营,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鼓励助餐点面向社会开放,以“微利经营”反哺老年优惠;培育“信阳菜+老年餐”特色品牌,提升吸引力。只有让助餐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老年助餐不仅是“一顿热饭”,更是社会温度的体现。信阳已在探索中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需在政策落实、城乡均衡、市场化运作上持续发力,让更多老年人吃得放心、暖心、安心。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